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1届高三上半年开学考试历史免费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 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同母之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
A. 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
B. 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
C. 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 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 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 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 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 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 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D. 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者是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义”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出现了“礼崩乐坏”的迹象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书,直到崔氏妥协。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这反映出
A.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
B.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
C.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
D.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遭到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这反映了当时
A. 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
B. 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
C. 民本思想受到各诸候国的重视
D. 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
13.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 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 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 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 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大一统思想出现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所立的琅琊碑文中记载:“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据此,可以推知秦朝
A.重儒思想的治国理念 B.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 D.焚书坑儒的专制政策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
A.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
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D.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
A. 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C. 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
D.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冶铁技术的落后
B.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耕牛的极度缺少
D. 小农经济的阻碍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种历史撰述
A. 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
B. 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
C. 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
D. 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重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事归台阁(尚书台)”,尚书台官位低微,职权却较大。这说明两汉时期
A.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 B.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分权制衡体制逐步形成 D.政府决策渐趋集中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以前,绘画的主要功能是“善以示后,恶以戒世”的图示宣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怡情”逐步成为绘画新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描绘爱情、文士才情性貌的作品。导致这-变化的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渗透到艺术领域 B. 绘画功能由政治转向审美
C. 绘画艺术的自发意识形成 D. 士人群体形成和个性觉醒
2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公元589年,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完成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自曹魏起,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在北魏宣武帝即位后 50年中,南北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装饰艺术风格,特别是装饰题材、造型及纹饰渐趋相近。虽然南北分裂,但交往频繁, 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 改成“想境内清晏, 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
——摘编自严耀中《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看法。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5.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