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19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
A.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 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C. 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 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该表说明近代中国( )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2.6

37.4

58.3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A.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 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
C.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 出口贸易总值相对稳定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 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
C. 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
D. 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承借人

货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 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5. 详细信息
《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B. 尚未有近代国际意识
C.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从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
A. 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 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 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 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
A.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
C. 不愿联俄联共 D. 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 节制资本的思想
B. 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 关注工农的利益
D. 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 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A.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 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与印度政治领袖甘地会谈(下图中间穿白者),试图奉劝这位政治领袖放弃反对战争的立场。甘地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抗战的祝福,另一方面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蒋介石访印促成了印度人民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B. 蒋介石具有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C. 蒋介石访印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
D. 蒋介石访印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开始改善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 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B. 中华民族在十四年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牺牲
C.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4年9月15日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人民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组织抗日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广泛支持。中共这一主张
A. 目的在消灭国民党
B. 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
C. 提升了中共的声望
D. 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宪法草案初稿座谈。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 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 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
C. 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 人民普遍能与新中国立法
17. 详细信息
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 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 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大跃进”运动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出经济管理要还当分散。他说,“欧洲能够发展,就是欧洲有很多国家:中国人口比欧洲多,发展不起来,就是太集中,因此要分权。“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 旨在推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B. 促进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C. 是想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D. 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右倾保守思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解放思想对外开放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已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宝安股票(1983年7月8日)”。这说明当时深圳
A. 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
C. 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
D. 正式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B. 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
C. 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 D. 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2.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2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共.产.党善于通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是从鸦片战争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矛盾形式。当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突出,成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当帝国主义采取较温和的形式侵略中国时,封建地主阶级则向帝国主义投降,共同压迫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往往以国内战争的形式反抗二者的同盟,这时,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
——摘编自王卫恒《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三个误区》
材料二:1956年9月26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透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其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遗憾的是,八大精神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贯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摘编自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时期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特征及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相应政策调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主要历史依据,并简述建国以来我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启示。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21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区域人口迁移图

(三个阴影部分分别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中国人口大迁移:一场你死我活的城市战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