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高三历史月考测验(2019年下半年)网络考试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D.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人陈亮在《四弊》中论述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1年从上海进口洋纱12万石,洋布1300万匹,1897年洋纱猛增至158.2万石,1899年进口洋布1700万匹。”出现这一状况的推动因素有
A. 民国政府采取诸多奖励实业的措施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严重萧条
C. 洋装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普遍的穿着
D. 中国民族工业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为“免于第二次之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 创立民国
B. 平均地权
C. 民族平等
D. 国共合作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相关行业在国家财政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B.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
D.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92年,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一论述( )
A.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 B. 明确提出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D. 促使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的出台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逄先知、金冲及的《毛.泽东传》中讲到:“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毛.泽东)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毛.泽东通过这一调查
A. 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B. 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C. 总结了近代以来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D. 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
A. “另起炉灶”政策
B. 结盟政策
C. 睦邻友好方针
D. “求同存异”方针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了罗马法蕴含了
A. 君权至上的精神
B. 公民主权的精神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三权分立的精神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路德的“因信称义”,进一步坚定了上帝为自然界制定秩序的信心,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的世界的观念,这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最根本的。相信一切事物存在并有其固有的规律,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言的。这表明宗教改革
A. 为理性活动解除枷锁
B. 强化了对上帝的崇拜
C. 发现了客观自然规律
D. 摆脱了对上帝的迷信
13. 详细信息
183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查尔斯格雷要求国王批准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确保《选举修正法案》在上议院通过。最终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格雷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当时的政治生活中
A. 国王仍然保留部分行政权力
B. 责任内阁制原则已基本确立
C. 传统贵族势力逐渐退出政坛
D. 议会选举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形形色色的艺术家、音乐家、作家和演员提供创作和演出的机会,使文化界出现了一股“书写美国”“描绘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这说明“新政”
A. 注重恢复民族自信心
B. 具有文化复兴的特征
C. 带有狭隘民族观倾向
D. 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据此分析下列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A. 苏联改革成效显著,对德国构成新的威胁
B. 欧共体成立后,欧洲向政治经济联盟过渡
C. 两德即将统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
D. 两极格局框架下,已现多极化趋势之端倪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0. 详细信息
学者王志刚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力度,往往决定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肩中国思想解放之任者实为康梁。虽其解放之程度不如党人,然革命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二重束缚自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中,掊诋满洲执政者不留丝毫余地。清室失去国人信用,梁任公之笔墨与有力焉。清室既失去国人信用,而朝廷上又无改革希望,故革命势力日增也。此又梁任公无意中间接助革命之一端也。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材料二 此环奇宏肆之理想,当康氏二十七岁之时既已成立于胸,直至年逾耳顺,其言论亦未尝越出此早年理想之范围。光宣朝士斥康氏为过激,民国时人复鄙之为顽固者,盖由世风丕变,相行之下,康氏政论遂若新旧迥殊。……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而梁氏自谓其太无成见。……梁氏对于清末民初种种政治问题之主张,确多针砭时弊,有为言之。及时势既异,其主张亦随之而改变。……康氏欲以小康义行维新,其反对民族、民权之革命实一不可避免之理论结果。……梁氏于欧洲之历史政治认识较深,其言论乃渐倾重于民族思想,而终至放弃《公羊》三世。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我毕生的职责。这种精神一经唤起,中华民族必将使其四亿人民的力量奋起,并永远推翻满清王朝,然后将建立共和政体。……因为今日中国已为满洲人所据,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垂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先进思想家是如何冲破材料中的“两重束缚”的?
(2)材料二中的“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而梁氏自谓其太无成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差异形成的原因。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王志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家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的圣土”。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拉创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成胁着美国的独立。洁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运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材料二
1945年9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教会,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温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
——摘编自姜南《法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22. 详细信息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9~1974年美国实施的主要社会性管制措施

《矿山安全与健康法》

《全国环境政策法》

《轮胎安全法》

《水质改进法》

《职业安全和健康法》

《消费者产品安全法》

《保险杠标准法》

《海洋倾倒(垃圾)法》

《噪音污染控制法》

《饮用水安全法》

《危险物品运输法》

《联邦贸易委员会授权法》



材料二 1979年和1980年,美国的物价全面上涨超过了12%,70年代中期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9%,到1980年,仍高达7.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的购买力首次出现了下降。经济学家卡恩认为:美国的压制技术革新、姑息无效率性,引起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升,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里根总统也认为是过度的管制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兴起了一场管制改革运动,旨在放宽或取消部分政府管制的规章条例,改革管制方式,强化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管制体系,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必康《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社会性管制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美国加强社会性管制的主要背景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进行管制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原因。这一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毛.泽东文选》第七卷(1957年)
材料二 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
——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全国抽样调查12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 (单位:%)

钢厂

自销率

平均自销率

产量增长率

平均产量增长率

排名前6位

0~7.8

2.96

-10.98~5.80

-9.32

排名后6位

10~34

18.78

2.30~69.73

14.3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调查研究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1985年10月)
20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使得“官倒”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的。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
——吴敬琏《政府与市场》
材料四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如果生产能力确实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他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
——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年)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会因素。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