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磁县一中,邯山区一中,永年一中等六校2020-2021年高一12月阶段检测在线测验完整版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他们利用自身的渠道选行自主交流,去影响对方文化群体中的对应个体或组织,进而加深其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译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文化交流一般始于个体交往,进而有了后续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可能。个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其差异性而呈现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这体现在他们交流渠道的多元性、交流深度的多元性、交流效果的多元性,进而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渐次展开,为国家层面的交流搭桥铺路,创造必要条件。
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交流的双方获得一定的共识,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交流是用一种文化来丰富另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学翻译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读者和译者。期许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则体现了作者和译者的胆识与自信。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博士因故滞留上海虹桥机场,其偶然的一瞥,发现了麦家的《解密》,从而掀起了麦家作品的全球翻译热潮。
在国家对外翻译策略的布局下,多一些中外译者自选的文学翻译作品,无疑会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效果。个体的作用就在于着力去打捞那些易被人忽略的人、事、物,强化世人对普通人的关注,增进了解,加深沟通,消弭误解。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也给个体译者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个体译者所存在的自由无序状态,能够培养译者的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精神。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推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体育等都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快速地促成文化交流的开展,这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通常也成了国家外交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的文化交流实践证明,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存在预先确定的交流次序、交流渠道、交流内容和交流效果,多是一种自发行为,是由个体出发,无序开篇,过程繁杂,最后才能逐渐理出头绪,整合思路,完成交流本身的闭合循环。
总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更要重视个体译者的重要作用,正视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魅力。中国学术“走出去”亦是如此。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孙继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思考》)
材料二:
怎样更好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首先是翻译,“中学西传”经历了滥觞、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滥觞阶段,主要是西方一些蹩脚的学者把粗浅了解的中国文化翻译成西方文字,或断章取义,或据需改写,或恶意歪曲。西译的《水浒传》中毫无法治观念的群匪形象并没有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同。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才陆续有西方严谨的东方文化学者在精通汉学之后,翻译出既较好保留原意又体现西方语言精美的高质量作品。杨宪益、戴乃迭是精通英语的中国文化学者与精通中文的英格兰学者结合而成的一对儿中英文化翻译奇才,在翻译界留下了浪漫佳话。他们夫妇俩翻译的四大名著等中国小说,带有浓郁的英格兰中产阶级流行的语言文化印记和小资情调的价值观,《长生殿》成为两人翻译水准最高的文化精品,多次成为国家领导人对外交流时赠送外国政要的礼物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最精通祖国文字的中国人在掌握西方语言方面是短板,很难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军,而来自西方的东方文化专家,大多不是西方主流作家,翻译成西语的中国作品,质量逊色于中国一批一流作家把西方作品翻译成中文的经典译著。长期以来,中国不缺学外语的人才,但是死记硬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把外语翻译成中文可以,而把中国文学翻译成外语则不行。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字翻译,它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保留原意,又要“达雅”,难度极高。中译外的文学翻译人才奇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要让中国文化顺畅地走向世界,路阻且长,任重道远。
(摘编自王永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化群体中的个体或组织加深了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B.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渐次展开,为个体译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其文化交流渠道、深度和效果的多元性。
C.中西文化交流都是自发的行为,其开篇是无序的,过程是繁杂的,渠道是多元的,起始的头绪是纷乱的,到最后才有可能理清思路。
D.文学翻译是高智力创造,在诸多文字翻译中,它对译者的要求最高,因为它既要求保留原意,又要求“达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外译,它们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提供着中国智慧。
B.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偶然发现了麦家的《解密》,就掀起了麦家作品外译的热潮,这体现了他的胆识和自信。
C.诸多中国文化元素如绘画、书法等,可以助力国家外交,同时又可以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促成文化交流。
D.文学翻译是高智力创造,在诸多文字翻译中,它对译者的要求最高,因为它既要求保留原意,又要求“达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个体译者努力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效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B.设法改变外国人的价值观,使之认同伟大中国的社会制度。
C.培养自己的创造和独立精神,提升在翻译上的胆识与自信。
D.精通中文之后,努力提高外语水平,与国外一流作家看齐。
【4】两则材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其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5】材料一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饥荒还在继续……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
先是一乐失望地说:“还是玉米粥。”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还是玉米粥。”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个儿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后,都眨着眼睛一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许三观也喝了一口,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今天我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多煮了一碗给你喝,你知道是为什么?今天是你的生日。”许三观听到这里,一拍脑袋叫起来:“今天就是我妈生我的第一天。”说完以后有些难受了,他说:“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许三观对儿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看在我过生日的分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先从三乐开始,你想吃什么?”三乐轻声说:“我不想再喝粥了,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然后他继续说:“二乐是五片肉,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五香……”
二乐说:“爹,三乐还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一乐想吃什么?”一乐说:“红烧肉。”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一乐说:“我要六片肉。”“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二乐和三乐这时也叫道:“我们也想吃肥肉。”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鯽鱼。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每次卖血之后许三观都会买一盘爆炒猪肝“补补”),他说:“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玉兰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熬了又稠又粘的玉米粥,不仅让人看到她对丈夫的爱和重视,也感到生活的艰辛。
B.许三观绘声绘色“做”的只是极普通的家常菜,却引出一片响亮的吞口水的声音,这种反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为了表现自己精湛的厨艺,许三观模拟了一场“盛宴”,不仅激起一家人的生存欲望,也激起许三观对炒猪肝的向往。
D.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大量笔墨描写许三观一家的日常对话和生活场景,以典型的百姓生活映射历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以悬念引入,从一盆玉米粥开始展开情节,孩子们从希望到失望再燃起希望,读者也不由自主走进故事。
B.小说没有正面刻画饥荒给许三观一家造成的巨大创伤,而是别出机杼,虚虚实实,谱就一曲温情的颂歌,耐人寻味。
C.小说语言诙谐、幽默,虽偶有“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等粗俗之语,却使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市井小人物的欢乐狡黠。
D.小说有“含泪微笑”的效果,“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孩子们为虚拟大餐“争风吃醋”,使人悲喜交加,笑中带泪。
【3】请简要分析许三观的人物形象。
【4】“余华的重复叙事使作品充满着文学叙事的张力”,请据此赏析文中重复叙述的特点及其效果。
3.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遂奔太祖”。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在位二年逊位,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B.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C.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D.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光武是东汉皇帝刘秀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薨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
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说刘勋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
C.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又得到孙策送来的珠宝、葛布,最终不听刘晔的劝告而穷困窘迫。
D.山贼陈策凭借险要的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而中原地区又尚未平定,所以没能够攻克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2)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
【5】刘晔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雨夜送客
白居易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暗流。
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
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
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地点、时间、事件,总领着全诗内容,使读者见诗题而知诗意。
B.首联紧扣诗题中“雨夜”,所写之景昏黑,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C.颔联无一字伤别,却由一“催”字突出欲留不得之状,透露了现实的无情。
D.朋友因为饮酒未尽兴,登船后毫不迟疑就开帆离去,只留下诗人怅然遥望。
【2】诗歌尾联诚为妙笔,请简要赏析。
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清幽村落里的缕缕人间烟火,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
(2)《劝学》中,荀子以自身的真切体验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并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给文章增加了说服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月出后江上雾气迷蒙又浩瀚无垠的美景。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下课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C.砖墙突然“轰隆”一声倒下来,吓得旁边树上的鸟儿惊叫着飞了开去。
D.加拿大的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请作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7.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②截至2019年末,③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有余,④占总人口的18.1%。⑤日前举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⑥民政部透露,⑦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⑧养老产业将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产业,⑨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升就业等方面,⑪具有重要作用。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中国2020年11月24日凌晨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无人探测器,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表声明称,火箭飞行了约37分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嫦娥五号将在以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吕姆克命名的火山区着陆。嫦娥五号的任务是,采集月球样品,并将在大约3周后把月球样品送回地球,总共计划收集2公斤月球样品用于科学研究。这是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首次取回月球表面样品的尝试。
9.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他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读了上面的小故事,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