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年八年级前半期语文期中考试无纸试卷

1.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新年伊始,《经典咏流传》《朗读者》《见字如面》荧屏热播,获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也引发学校师生的极大关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既有“旧词新曲”的重新诠释,也有“化词入乐”的创造性阐发。创作者借助音乐,把古典诗词精准地嵌入当代语境时,古典诗词便与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发生了共鸣与碰撞,使观众悄然走近了古诗词。
当今社会,很多人被滚滚浊流所裹挟,对经典失去了知觉,而旧词新唱让我们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品jiàn经典之美。不少古典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成为学堂乐歌,对中小学生起到了音乐启蒙的重要作用;有的因(甲) (A慷慨激昂 B酣畅淋漓),契合时代主旋律而被传唱一时。随着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除了“旧词谱新曲”的方式,另一种“化词入乐”的创作手法更被广泛应用。今人以古诗词名篇的题目、诗句为基础,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诠释古典诗词,让听众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被传统诗词的美所震撼。不少观众由zhōnɡ赞美,有了这档节目,人们学习经典的姿态便无需(乙) (A殚精竭虑 B正襟危坐),而可以轻松地哼着歌,与经典亲密接触。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悄然(qiǎo) 裹挟(xié) B. 悄然(qiāo) 裹挟(xié)
C. 悄然(qiāo) 裹挟(jiā) D. 悄然(qiǎo) 裹挟(jiā)
(2)请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
(3)根据语意,从甲乙两处备选词语中选出一个,并把字母分别填入下面横线中。
甲 乙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朗读者》的制片人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其实对于父辈们而言,文学不仅是记忆,文学曾 ①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会引发如今天iphone发售时的排队热潮; ② ;“校园诗人”的光环也许是如今理智世俗的父亲曾经孜孜以求的……文学让他们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如今《朗读者》重新唤醒了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
A. ①是梦想,是流行 ②雪花一样的信件每天都会涌向编辑部
B. ①是梦想,是流行 ②编辑部每天都会涌来雪花一样的信件
C. ①是流行,是梦想 ②雪花一样的信件每天都会涌向编辑部
D. ①是流行,是梦想 ②编辑部每天都会涌来雪花一样的信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下面文段划线句中,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人、一桌、一信。在如今综艺节目盛行的大环境之下,(A)《见字如面》,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
(B)与大众出版物相比,书信的私人性质使其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富有独特魅力。(C)家书、情书、友人书,带领观众去感受其中深切的文字之美和情感之美,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用书信打开历史”,这档节目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直抵人心,(D)提高了大众传媒的本职——传承本国文化,讲好本国故事。
(2)书法课上,教师设计了“见字如面”的主题活动,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名家书法。请你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判断下面三幅书法作品所用的书体,将书体的名称填入相应位置。
看从前的书信,落笔轻重,用墨浓淡,行文起伏变化间饱含眷眷爱恋和依依离情,可谓“见字如面”。书法,是汉字书写最诗意的表达。纤纤一管,无筋无骨,挥毫之间,诗意漫天。经几千年沉淀,中国书法浩如烟海,蔚为壮观,行书典雅飘逸,楷书庄严大气,草书自由随意。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字如面”。在一笔一画的轻重起伏间,世界越发安静了。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仔细阅读下面的新闻,把导语部分补充完整。
在劳动中成长
——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二年级参加学农活动
(本报讯)2018年10月14日-19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农课程从15日正式开始,共分为走进农业、走进生活、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渔业、走进爱国主义教育等五个部分。在中国农机院昌平农机实验站的专业教室里,同学们学完理论知识后,在老师指导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豆腐、做饸饹面、做饼干、做馒头、包饺子、钓鱼、挤牛奶、衍纸、做花灯、做微景观……同学们都兴致高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豆腐前的磨豆子让人转圈转到头晕;翻地移苗说起来简单,但挑粪一项就让人望而却步;西红柿炒鸡蛋究竟是先放西红柿还是先放蛋?刚做的饸饹面,是不是忘记了筛面的步骤?煮进锅里的饺子怎么样才算熟?男耕女织,我是男生为什么要织布?同学们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实践中的手忙脚乱,再到成品出来后的兴高采烈,让人不由感叹。一周的时间远离手机,远离家人,全心投入到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同学们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从劳动中找到了快乐,真正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落实到了行动上。
经过5天的学农,老师们也发现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会了包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关心,收获了友谊……这些变化印证了“在劳动中成长”的主题。而家长们由开始担心孩子们离开家庭不会照顾自己,到惊喜地发现孩子动手能力增强,能参与到家庭劳动中了,充分感受到了学农的必要性。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诗文默写。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5)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6)《黄鹤楼》中,诗人登楼远望,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幅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画面。
(7) 《使至塞上》中,诗人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野望》中,作者描绘近景,动态地呈现出静谧、恬淡的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
(9)请写出一句描绘春天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做,首联________(表达方式),颔联、颈联描写景色,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③负势竞上 ④与杏桃相次开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③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这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回答小题
【1】纪实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仅要客观地反映事实,还要艺术地表达真实,这就是纪实文学的文学性。这在塑造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时候,充分体现出来。请从下面三段文字中任选一例,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艺术地表现人物形象的。
(1)“他一忽儿在两个房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的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
——《在保安》
(2)“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造反者》
(3)“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本领: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朱德的大名,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关于朱德》
【2】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长征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寻找木头里的声音》,完成小题。
寻找木头里的声音
牛放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匿的声音。
音乐家是解读声音的高手,他们可以将散落在木质里的声音编织成音乐,像引导清泉一样让木质里储存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那些大地生命、森林鸟语、天空流云经久不衰地穿越时空,流进人们的耳朵。
而要想找到木头里的天籁之声,需要既懂得木头又懂得音乐的人,何夕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何夕瑞1945年生于重庆荣昌县。他的母亲是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何夕瑞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而颇有音乐天赋,识谱、拉琴,只要稍加指点,便能掌握八九分。他12岁时,父母双双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命运发生了转折。他13岁当了给人挑送东西的“挑夫”,16岁时,正式叩头拜师成了木匠学徒。何夕瑞天资过人,生就是块当木匠的料。一年后,他的手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师兄弟,成为师傅最看重的徒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厂里的文艺演出做了一把二胡,结果这把琴竟成了厂里的宝贝,谁拉都夸琴的音色好,这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正是这个机缘,改变了何夕瑞。木头与声音结合的魅力,让他如醉如痴。此后,他迷上了制作乐器,而他决定这样干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1979年,34岁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恭敬地恳请内行鉴定他的“成果”。他踌躇满志,自制的小提琴在小城荣昌已经是名闻遐迩了,他更希望这把琴可以登上音乐学府的大雅之堂。然而,教授的话泼了他一头冷水。“这明明是板胡的声音,”教授拉了何夕瑞的琴后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小提琴的,一个好的制琴师是在音乐的灵感中获得制琴的技巧。”这番话对于信心十足的何夕瑞来说既是当头打击,又是明路的指引。百折不挠的何夕瑞看到的是后者。他心中堵塞很久的暗渠仿佛一下子被凿通了。
从此他走路睡觉都在想着他的“琴事”,这个初中未毕业的木匠,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知识,一边继续探索着制琴技术。他渐渐发现,制琴的木材选择至关重要,而木材材质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土壤、气候、海拔以及树种都密不可分。他越是往深里钻研越是感到事情艰难,也越是被深深吸引。
(A)何夕瑞,一个中国乡镇的木匠,在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迈着坚定的步子。他无数次去到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在高山沟谷之间仔细寻找他认为的优质木材——那种藏匿着万千美妙音律的优质木材。1997年7月他去西藏找木材,在杳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寻找了32天,最后因“弹尽粮绝”困于山中,差点把命丢在藏北。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弄回家的木材是他的宝贝,家里没有谁敢随便动。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又是锯又是敲,什么工具都用,什么声响都有……设计、制作、失败,再设计、再制作、再失败。木材、时间在他的坚忍中消耗和流失。他的信念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失败的锤炼。
何夕瑞吃尽苦头,终于发现了木头藏匿声音的种种奥妙,终于透彻地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要领,并完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时,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并不止于此,他要制造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小提琴”。何夕瑞认为西方的小提琴体型是西方少女的胴体,宽肩、丰乳,个性张扬;而中国的小提琴应该是唐朝的少妇,削肩、蜂腰、肥臀,含蓄温婉,性格内敛。但是小提琴一旦改变原来固有的造型,声音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想将造型与声音完美融合,无疑是个世界难题!因此,中国式的小提琴也许是这位木匠的非分之想罢了。但他生性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出难题的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重庆荣昌木匠研制的中国小提琴“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震惊了世界。2011年4月30日,何夕瑞迎来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他研究自制的“何氏三圆琴”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专场演奏结束后,现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传达出了所有听众的称赞与享受音乐饕餮的满足。专家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琴的音色如同散发着橡木味的陈年葡萄酒般沁人心脾,从低音到高音,清澈透明,无一杂音,特别是高位音,声如珠玑。”
好一个(B)何木匠!
一次偶然的拜访,我看到何木匠的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木头,知道这些木头都是他从遥远的森林中寻觅来的,甚至每一根都可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年届七十的何木匠一定不愿意让这些蕴藏着无数美妙声音的木头永远沉睡,他想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将那些酣睡的声音唤醒。然而这些木头却让我为何木匠担心,如果他将它们全部制做成琴的话,一定会被累死许多次的。我看着一天天老起来的何木匠,心中不由为他祈愿:老命只有一条,千万不能硬拼。
(C)何大爷,您还是慢慢来吧!
(选自《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为了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成为好的制琴师,何夕瑞做出了哪些努力?
【2】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往往与记叙的内容相匹配,也往往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请仿照示例,分析不同的称呼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 何夕瑞:他在找木头和制琴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之情。
B. 何木匠:
C. 何大爷:
【3】本文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是百度百科中“何夕瑞”词条。
何夕瑞, 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有人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写入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请你结合词条内容和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在何夕瑞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任选一点,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它对你的人生有何启迪。
8.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三条文化带所涵盖的范围是北京市市域16000多平方公里,比我们以往文物保护涉及的范围要大得多,针对性也要强得多。三条文化带的实施,不仅可以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而且有利于疏通北京的历史文脉,为 ① 古都风貌全面保护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础。同时,依托北京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而带动包括京津冀三地三个文化带周边区域社会文化及区域经济更好地全面发展。

【材料二】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遗产保护需要,“西山文化带”对原区域范围做了适当调整,不仅将海淀“三山五园”全部纳入其中,还增加了西山部分区域和北京旧城的长河历史文化廊道。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和最为多元的文化元素。通过初步统计,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众多且保护级别高,包括世界级、国家级、市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比如以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觉寺、卧佛寺等为代表的寺庙文化;以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周口店龙骨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此外还有陵墓文化、教育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可以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就像 ②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带动社会文化更好发展。
【1】对材料中①②两处所填词语与句子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展现 ②一本文化巨著
B. ①构建 ②一本文化巨著
C. ①展现 ②一艘起航巨轮
D. ①构建 ②一艘起航巨轮
【2】下列三个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填序号)
【甲】文化带的文化类型多样
【乙】文化带的经济效益显著
【丙】文化带将推动社会发展
【3】为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某微信公众号举行“我为文物开发利用献计策”活动。请你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向此公众号发送微信,为运河的开发利用提一条具体建议。
【链接材料】
在谈到对文物的开发利用时,一位专家说:“比如一个老房子,经过岁月流逝、风霜雨雪,怎样能让它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个地方有人气。”
9. 作文 详细信息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
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回味无穷;
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许多时候,一句话、一首诗,一片云、一个人、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假设一周七天之外,地球上还有一个星期八,你希望那天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地球上的星期八”为题,写成一篇故事。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字数不少于800。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