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化州官桥中学高三高考全国卷限时训练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逐渐加深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3.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
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 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 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 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
A.孕育了宗法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文化认同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集权政治的趋向
B. 宗法观念的消亡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礼乐制度的完善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 隶书的全面推广
B. 儒家思想的传播
C. 边忠危机的解决
D. 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据此可知,秦朝
A.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B.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 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B.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A. 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
B. 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
C. 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的理念
D. 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618

650

684

710

733

756

780

806

827

847

874

合计

年代

出身

649

683

709

732

755

779

805

826

846

873

906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2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此表反映出
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A. 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 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 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但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出现了许多白痴皇帝或幼帝,造成了朝政混乱。这反映了
A. 君主权力受到挑战 B. 皇权至上带来的后果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嫡长制影响社会稳定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 等级制度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