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学业调研抽测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重庆市)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与材料中“鼎”含义相同的是( )
A.春秋鼎盛 B.问鼎中原 C.钟鸣鼎食 D.一言九鼎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A. 东汉 B. 东晋 C. 北周 D. 北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
A. 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
B. 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 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
D.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
A.百戏之祖 B.达到高峰 C.推陈出新 D.日臻成熟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通鉴》集注”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① 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② “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可以为国作战。”
③ “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下列对以上三则资料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②注释①,③说明背景 B.①注释③,②说明动机
C.②注释③,①说明结果 D.③注释①,②解释起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
A. 中国的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B.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
D. 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杂志登载的文章,其中有“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相去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又有“西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中国以闲适恬淡为美风,实为中西民族强弱的大原因。”再有“若笃旧不变,而无世界知识,不知顺应世界潮流,绝难立足。”此文最有可能出现于
A. 林则徐为代表的鸦片战争时期
B.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
C. 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时期
D. 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 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 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解读下边历史照片,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A.国家在教育战线上实行拨乱反正 B.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C.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D.邓.小平在景山学校提出“三个面向”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 苏格拉底崇尚自由探索,指导个人行为 B. 智者学派突出个体感受,导致社会混乱,
C. 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培养人的美德 D. 智者从个人与利益出发,实现主观主义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为“警惕”专制统治,宪法的制定者们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②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绝对否决权
③总统任命的官员须经参议院批准 ④联邦法院司法不受行政权力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A.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13. 详细信息
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摘自《开罗宣言》(1943年)
材料二 美英对日和约草案,不论从它的准备程序上或它的内容上讲,都是彰明较著地破坏了1942年1月1日的《联合国宣言》《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和协定》及1947年6月19日远东委员会所通过的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等重要国际协定,而这些协定都是美英两国政府参加签字了的。《联合国宣言》规定不得单独媾和,《波茨坦协定》规定“和约的准备工作”应由在敌国投降条款上签字之会员国进行。
——摘自《周恩来外长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
《旧金山和约》(“对日和约”,1951年9月)是很不公正的条约……除了中国、朝鲜、越南未被邀请赴会外,缅甸和印度拒绝出席会议,而出席会议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会后拒绝签字。这样,当时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不承认《旧金山和约》。
——摘自《解放日报》“不公正的《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会议召开的目的,并分析《开罗宣言》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签订的背景。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 (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 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调整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