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郡县制是秦代以来中国地方政治的基本制度。虽然元代确立了行省制,但实际上其仍是郡县制度的延续。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 )
A.使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在中央 B.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确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D.奠定了国家版图基本格局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明末清初苏南地区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据此可以认定的是,当时(  )

记述

出处

布商“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定县志》(万历年间)

布匹行销“秦、晋、京边诸路”,“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

叶梦珠《阅世编》

布商“遣宾客,北走齐燕,南贩闽广”

《县区志》(康熙年间)


A.地域性商人群体强大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 D.城镇商业呈现繁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范仲淹及子孙设立的范氏义庄延续八百年。义庄田地购自外族,本族人不能耕种,其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主要用于口粮衣料、婚姻丧葬、科举考试等。范仲淹还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这突出体现了
A.儒家义理观的实践运用 B.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
C.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贫富与贵贱的日益疏离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伏尔泰在描绘心目中理想政治体制时说:“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这表明伏尔泰
A.主张开明的君主体制 B.提倡天赋人权
C.反对限制君主的权力 D.强调分权制衡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明代文学题材内容广泛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拉底明确宣布他有自己的神灵,并经常依赖神灵的指引,但神灵不提供苏格拉底寻求的理 论知识,也从不解释它为什么反对苏格拉底做某些事情。据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A.神灵是伦理知识的源泉 B.神灵是人类的内在灵魂
C.必须以理性去发掘知识 D.人和神的意志同样重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社会口传特征贯穿于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中,政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口头辩论。从决议在议事会提出,经过公民大会上的辩论,到最后形成决议,几乎都是口头进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雅典的政治理性 B.推动了智者运动的兴起
C.使雅典缺乏法律的保障 D.源于雅典公民素养欠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 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
B. 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 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D. 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日: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揉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 知行合一
B. 发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 人地矛盾突出
C. 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 运税制度改革
1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材料,提炼出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发生了几次巨大的变化。以下仅举两例。第一是周秦之变。东周“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回归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孔子用“礼”维护了社会整合的基本纽带,培养了大一统文明担纲者“士”,用“史”凸显了审判罪恶的特有方式,萃取了礼乐文明的基本价值“仁”。老子强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天下心为心”“以无私成其私”。法家擅于君权的运作,主张严刑峻法。秦朝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户齐民、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字大一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本框架。但是秦朝的文化整合没有做好,这个任务留给了汉朝,董仲舒构建了天下——天子——天命的神学系统。汉武帝“推明孔氏、表彰六经”,巩固了大一统。第二是唐宋之变。汉朝之后,儒家经典成为选官依据,手抄成本较高。豪族投资文化,建立起累世经学甚至累世公卿。但豪族士大夫祖尚浮虚,不堪重任。李唐一族“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颓废之躯”而崛起。但如何瓦解豪族势力?如何真正大一统?这是科举制度建立的逻辑,也开启了中国的平民时代。但唐宋世风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佛教的兴盛,士大夫崇尚虚无主义,以至于“儒门淡薄难收拾,天下英才归释氏”。宋代世大夫寻找的答案一是“祛邪”,重振礼义廉耻;二是“扶正”,学习佛教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儒家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
——节选自李勇刚《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本质区别,并概括先秦诸子的应对之道。
(2)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这一观点,并用史实说明。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急遽发展与壮大,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之学,把求理致用两者结合起来。司马光修成《资治通鉴》,其旨在“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威”。张载捉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禹侮、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对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失利表示不满,都多次从“忧国”的角度发出改革时弊的呼声。宋儒们在学术上提倡求新,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程颐认为:“君子之学必日断,日新者日进也。”由此两宋儒学形成了理学、荆公学派等诸多流派,异彩纷呈。
——摘编自吴怀棋《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对于儒学的意识形态和帝国统治的信心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中国人心中天朝上国的形象受到冲击,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也为解释“时势”,顺应“时势”提供了一个历史目的论的参照体系。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家士人群体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士大夫自觉而积极改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知父母告儿子不孝,官府就‘亟执勿失’。”秦末赵高和李斯假诏杀害扶苏和蒙恬,理由是“扶苏为子不孝”。
——据《史记·李斯列传》
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成为制度。在基层乡官则设立“孝佛”管道德教化。
——摘编自聂猷轩《孔子学说新论》
依礼尽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为推行“孝”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社会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