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半期期末语文题免费在线检测(2019-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枝条巳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tuì尽了。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1)请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伫窗____ 纤纤____ 全然tuì尽____ jīn持____
(2)选文用“纤纤的生灵”这个____短语,写出了小桃树的弱小、纤细,又以“____”这个叹词,抒发了“我”对小桃树饱受风雨摧残却无可奈何的自责与愧疚。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B.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孩子们安静地围坐在老师身边,屏息凝神地学习穿针、打结、包角等传统工艺。
D.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根据地。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后写的读书笔记,请按要求完成小题。
(读书笔记一)情节概括
A.孤身斗舰队,奇招灭火灾 B.风暴中偏航,麦田里获救
C.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 D.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
(1)上述情节中,不是出自《海底两万里》的两项是____、____(只填选项)
(读书笔记二)人物点评
(2)“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话是_____(人物)说的,下列___选项是对他的点评。
A.他,知识渊博,机智勇敢,沉着果断。他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
B.他,心地善良,刚毅勇敢,酷爱真理。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诗文默写。
(1)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2)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冲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杜甫的《望岳》用“______,一览众山小”的宏大之境,抒发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刘禹锡的《陋室铭》借“______,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环境,道出了安贫乐道的志趣;陆游的《游山西村》以“______,______”的农村风光,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6.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请你参加“语文就在我身边”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锲而不舍的精神; 。
(1)请仿照前面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2)广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赏析下面这则广告的妙处。
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7.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的画面,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3】本诗后两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糜糜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
8.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竟不可得
(3)不亦颠乎
(4)遂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至石之半”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何陋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在寻石兽这件事上,讲学家的话让大家很信服,结果却是荒唐的;老河兵的推断看似不合理,结果却是正确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原因。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际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述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迁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结合语境,赏析选文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3】第二段斯科特关于极点的描写“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4】从斯科特决定为对手阿蒙森的业绩作证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益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评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入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
(11)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12)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13)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14)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1】结合文意,请简析题目中“绿意”的含义。
【2】品味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结合加点词,赏析其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3】综观全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含蓄隽永,富有表现力。
【4】选文在写作手法上与《爱莲说》有何相似之处?试分析这种写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11. 作文 详细信息
作文
阳光,象征关怀、温情、奉献;象征蓬勃的朝气;象征奋发向上的力量……朝向阳光,灵魂不会坠入黑暗;心有阳光,生命就会一路芬芳。
请以“    是我心中的一片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2)思路清晰,叙事完整。(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