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高三前半期语文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园林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体;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妲《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的“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紧密。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大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眷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 造景因地制宜 B. 布局错落有致 C. 具有皇家气派 D. 高峰深谷相映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静宜园因山就势,散点布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B. 静明园中建筑物规模不大,与玉泉山水窄山狭的地形相配合。
C. 在前朝园林基础上改建成的畅春园,以水景为主,山景亦佳。
D. 清王朝依据治国理念来改造圆明园,使其成为第二政治中心。
【3】材料一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玲珑剔透 B. 首屈一指 C. 层峦叠嶂 D. 无与伦比
【4】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B. 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砜,或如金绳盘屈……
C.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D. 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 甲 ,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 乙 ,宝玉住了 丙 。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 稻香村 潇湘馆 怡红院 B. 潇湘馆 稻香村 怡红院
C. 潇湘馆 怡红院 稻香村 D. 稻香村 怡红院 潇湘馆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 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 B. 选择北京作为都城
C. 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 D. 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 B. 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
C. 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 D. 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8】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回答清漪园的改造效果。
2.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大纯墓表①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馀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馀,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曰《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 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
C. 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 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B. 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
C. 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D. 余固不惮为辞 大章为镌行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 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 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 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5】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
【6】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3.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 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 颈联生动描绘舟中江上之景,蝶鸥往来自如,蝴蝶翻飞,白鸥飞翔。
D. 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2】杜甫的诗句写愁情时,常常境界阔大,如“云白山青万余里”。下列诗句不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C.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4.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古诗中常有丰富多彩的景物描写,且写景手法多样,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①__,②__”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远处村落炊烟缭绕的景象;杜甫《蜀相》“③__,④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写出了蜀相祠堂徒有春色、无人欣赏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中“⑤___ ,⑥___”两句动静结合,烘托出一种黄昏时分、天水相接、澄澈悠远的意境。
5.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1)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2)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3)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4)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5)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6)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7)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8)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9)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10)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11)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12)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13)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
【1】下列语句中,“讲究”与例句中“讲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
A. 这一次我们学校请的专家报告真好,非常讲究实效。
B. 北京人以茶待客,沏茶时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这叫讲究。
C. 写高考作文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
D. 明星走红地毯,总是穿着讲究的服饰,力求光彩照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 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 第(7)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
D. 文章第(12)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
【3】文中第(8)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4】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一棵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5】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楹联的传统,文中吴晓玲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请你依据自家的特点或对未来书房的设想,写一副对联。
【6】“北京的树”对北京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下列作品中某一事物对人物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在小说《药》中,对华老栓来说,“药”是治好小栓痨病的重要寄托。
B. 《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是宝玉身份的象征,也是送给薛宝钗的信物。
C. 在《平凡的世界》中,“书”是孙少平的朋友,也是他不竭的动力源泉。
D. 《老人与海》中“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老人的敌人也是朋友。
6. 作文 详细信息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⑴某些特定的时刻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是刻骨铭心的。请从林黛玉、孙少平、傩送、阿Q中任选一人,描写其在下列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感染力。
①林黛玉——填咏絮词时
②孙少平——得知晓霞死讯时
③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时
④阿Q——被未庄的闲人打败时
(2)以下是《论语》中孔子对“孝”的阐释,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请以“河流”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7.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请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鲁迅曾经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上,你想好该正视什么了吗?请以“敢于正视”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在微笑着面对人世的同时,眼泪也无数次地与我们相伴,但流泪的原因却千差万别。每一滴眼泪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中我们能品出人情冷暖、世相百态、境界高下……
请以“眼泪”为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