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在线免费考试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张志丹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 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使得时代物化程度再度加深。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本来的温情与淳厚。于是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至于交际物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探究。
④首先是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物成为人类的控制物而无所不在,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今天,“见钱不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物为本”的幽灵支撑的唯增长论、发展主义的肆虐,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实在”、“实际”、“实效”等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其次是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社区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性遭遇到空前的物化。如今,挣钱相当程度地失去了其精神性的维度,只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只是为了物欲的满足,但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物欲满足的结果永远是不满足。人性物化必然逻辑是,在交际过程和交往规划之中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⑥面对物化社会的滚滚尘烟,面对交际物化的“滑铁卢地形”,有人因失望而望而却步了。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拷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的“孤独的人群”,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包裹着我们的物化世界,摆脱难填的物欲之 (hè),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的话不无道理:“只因没有希望,希望才给予我们。”
【1】填写空格中的字:史无前____;物欲之_____(hè)
【2】“人际关系物化”的主要危害可以概括为:
(1)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加点语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尘世如同冰窟”主要表现世界就像冰面上的洞穴,易陷入信任危机。
B.“遮蔽”形象地写出尽管现代社会被严重物化,但人文精神仍然坚实。
C.“滑铁卢地形”比喻交际的物化和人化两股力量比较均衡,难分上下。
D.“孤独的人群”是指在物化社会中内心仍然坚守交际“人化”的人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差钱》 《非诚勿扰》 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5】分析结尾处引用霍克海默话的作用。
【6】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⑪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⑫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⑬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⑭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⑮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⑯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1】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如何理解母亲言行上的矛盾?
【2】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3】第⑫段画线句中“砸”字有何妙用?
【4】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⑥段写母亲“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主要表现了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B.第⑧段写儿子想象母亲的眼泪“晶莹、甘甜”,表达了儿子对至纯至真的母爱的深切感受。
C.第⑬段写父亲对母亲的训斥,看似反常,实际上反映了父亲忧心如焚、焦躁不安的心情。
D.第⑭段“沧桑”一词,意蕴丰富,既指父亲生活上饱经磨难,又指父亲情感上历经波折。
E.本文先虚写母亲的眼泪,再实写父亲的眼泪,以虚衬实,有力地突出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F.本文构思精巧,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母之爱的热烈歌颂。
【5】第⑮段写现代舞之母邓肯的悲情故事和悲伤诉说,有何用意?
【6】评析第⑯段画线句在全文的作用。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默写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6)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潜《归去来兮辞》)
(7)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陂:池。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题材角度看,属于____诗,实际上是________(手法),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主旨)。
【2】下列诗句所咏的花和本诗所咏的北陂杏花的(最后两句)品格相似的一项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这首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1】“太史公”指_______,他的著名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竟死 (2)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3】把“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翻译成现代汉语。
【4】“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一句中的“小”指__________,“大”是指 _________。
【5】第一自然段中写了李广的种种品德和特长。请用四个词加以概括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光禄竹溪记①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②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③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④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⑤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⑥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⑦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光禄:官名,指光禄寺卿或少卿等,此处以官名代人名。②绝徼:极远的边地。③荆溪:水名,在江苏宜兴附近。④有力者:指有钱有势的人。⑤臭:气味。⑥偃蹇孤特:高傲而独立不群。⑦挺挺:正直。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京师人苟可致一竹
(2)而间谓余曰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找出下列加点字中不同类的一-项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舞幽壑之潜蛟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3】找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甥其为我记之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遍植以竹 夫夷以近
D.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4】找出与句式“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同类的一项
A.而今安在哉 B.天下莫柔弱于水
C.客有吹洞箫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6】在作者看来,任光禄之所以在园中“遍植以竹”是因为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7】作者在文中比较京师人和江南人对竹的不同态度,得出了什么结论?
7.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爱迪生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而寓言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告诉人们:放慢脚步,才能欣赏一路的风景。
以上两种说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