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高二历史2019年下册月考测验在线免费考试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伯利克里时代,古代雅典居民大约有40万人,“其父母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样全权公民大约14000人。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仅能容纳6000人。参加公民大会的一般公民也仅限于聆听和投票。这表明
A. 雅典层层推选的民主制度受到普遍欢迎
B. 雅典实行轮流参政议政民主制度
C. 雅典民主制度受到大多数人的抵制
D. 雅典民主本质上是精英政治制度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500人又均分为10组,抽签轮流担任议事会执委会,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执委会再抽签一人出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主席,掌管金库钥匙和国玺,任期一天,不得连任。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A. 突出轮番而治和权力制约
B. 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运行机制得到法律的保障
D. 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 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B. 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C. 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
D. 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7. 详细信息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声名卓著,但却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确立
D. 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 秦律具有残酷性
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 秦律具有公正性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
A. 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 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
C. 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 田制已遭到破坏
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 官吏的腐败贪污
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
A.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A. 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 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
C.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21.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2.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提出和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并建立了层层监督网络,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Q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而关于考成法的实际推行,张居正自己曾说:“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对官吏进行考查的方式。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考成法”实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