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八年级语文2019年下册期末考试完整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燥(zào) 撺掇(cuān) 襁褓(qiáng) 销声匿迹(nì)
B. 蓦然(mò) 两栖(qī) 归省(xǐng) 挑拨离间(bó)
C. 卑劣(1iè) 瞭望(liào) 萦绕(yíng) 不知所措(cuò)
D. 欺侮(wǔ) 肤浅(fū) 苍劲(jìn) 强词夺理( qiǎng)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缥缈 亢奋 晦暗 戛然而止
B. 震撼 缅怀 帷幕 轻歌慢舞
C. 污蔑 迁徙 抉择 名副其实
D. 狡辩 浮躁 寒噤 川流不息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央视“激情广场”在黄州遗爱湖公园激情上演,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开心。
B.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上,芸芸众生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C. 小李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他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D. 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B. 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带到了南极而造成的。
C. 文明只要不断提高文明意识,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D.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四位菩萨化身母女,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追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B. 《朝花夕拾》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狗·猫·鼠》;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藤野先生》;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五猖会》。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C. 保尔在一次激战中头部受重伤。养病期间认识了冬妮娅,后来冬妮娅成了他的妻子。
D. 虎妞难产时,小福子曾建议祥子去找医生,但因为没钱,所以医生没有来。
6.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上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与人之间需要谅解。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滴清凉的甘露,能催生埋藏在人们心田的种子:________________。请多多谅解他人吧!
7.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口语交际。
针对有些学生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等网词语,语文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广泛思考,积极交流。
李明说:“我觉得挺好。语言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要善于接受新鲜词汇,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作文使用网络词语,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8.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文言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关雎》)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张丞相》)
(5)____________,在水一方。(《兼葭》)
(6)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7)________________,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8)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9)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10)《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老人和孩子都非常愉悦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美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
(3)是诚不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句子。
【4】(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目的是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各题。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着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断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夹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1】金刚石与斯石英形成的原因相同吗?是什么原因形成金刚石的?
【2】请说说第③段加点词语“在通常条件下”的作用。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似手可以背定地说”一句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蔬菜的商贩、挎着莱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莱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在有人买莱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一一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掉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忽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厂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子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风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异常震惊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疚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憨笑着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大悟: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内心宁静,不为纷争所扰,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研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摘自《意林》总第52卷,有删改)
【1】请仔细阅读选文第⑤⑥⑦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讽刺、疑惑

(1)

好奇、震惊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2)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读完选文后,请说说菜农具有哪些思想性格。
【4】选文用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做标题有哪些作用?
【5】读了选文,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启发。

1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入们推测的那样可能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致死,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极轻的体重让蚊子在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势落下,从而避免受伤致死。例如,当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时,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蚁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能够始终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大多数动物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⑧段加点词语“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 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 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 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5】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
13. 作文 详细信息
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题目一: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
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习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选择作文(一),请先把题目补允完整,再写文章。如果选择作文(二),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文章。②表达真情实感,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600字左右。③文章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卷面不给加分: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卷面污损,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