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专题训练(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孔子提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基于对人性问题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们对人性问题的重视及认识的不同
A.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 反映了人性问题的复杂性
C. 反映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混乱性
D. 是为其主张提供内在的人性依据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A.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时,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时一面派人到老子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这说明当时
A. 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B.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C. 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D. 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地位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 -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 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B.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C.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D. 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 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晚期,有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不仅解答了中国为何败——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即争。该理论的引入者是
A. 魏源
B. 严复
C. 陈独秀
D. 李大钊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 “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于人道,违反神道。”据此作者主张
A. 抛弃人性,加强君主专制
B. 君权应大于神权,反对神权对君权的干预
C. 君权神授,实施君主立宪
D. 摆脱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 民主共和 B. 贵族共和 C. 君主立宪 D. 君主专制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 )
A. 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 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 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 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09年安徽文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 人文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天赋人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
A.神创论与进化论
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相对论与量子论
D.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19. 详细信息
审视历史千年,我们既看到了无数追求个人思想解放而挺拔高大的灵魂,也听到无数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哭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书》
材料二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材料三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以及所学知识,说明在人欲问题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的差异。
20. 详细信息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2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