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册期中语文专题训练(广东省兴宁市一中)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C.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山楂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的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地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2】简要概括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多半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 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 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 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 )( )
A.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转变为各种垃圾。
D. 解决了垃圾问题就解决了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E. 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
【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①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成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 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B. 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C. 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D. 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B. 三辅,既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
C. 巡狩(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 薨,仅用于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B. 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 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对郎官中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加以指点。
D. 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几位王傅数次被宣召,有人因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唯独杜林有召必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
(2) 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巩,字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开篇两句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B. “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C. “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构成奇美的境界,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D. “年愈少”句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岭南艰苦的生活甘之如饴,归来后更显年轻,直接写出词人历经贬谪后的旷达乐观情怀。
E. 最后一句,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2】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3)庄子《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英国大批名校排名下滑,个中原因众口难调,有的专家将之归咎为高校科研经费不足,有的专家则认为是生源水平下降。
②一个人对阅读真正有了浓厚的兴趣,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专心致志的读书。反之,再优秀的作品也会觉得索然寡味,收获不大。
③第二期华阴老腔培训班在华阴市文化馆开课,主办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老腔,让这门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薪尽火传。
④随着新品牌纷纷进入,整个净水器行业也出现了品牌泾渭分明、安装复杂、保养困难等诸多问题,缺乏技术创新是整个净水行业的难言之隐。
⑤由好莱坞大导演卡梅隆执导的超级巨片《阿凡达》狗尾续貂,第一部续集将在今年9月正式开机,并且率先开拍外星球的场景。
⑥各地政府应打破年龄、学历、身份壁垒,注重基层一线工作、群众工作经历,不拘一格从各个领域选用优秀人才。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③⑥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移动支付范围的扩大,二维码遍地开花,无论是在大城市的商场和农村的小店,都能看到它形式不一的图案。
B. 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 二中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就在校园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D. “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学生会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改进学校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领导尽快落实。
B. 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要善良诚信,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地做人。
D.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10.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宇。
调查数据显示:校园送外卖车辆,58%为电动车。41%为自行车;在食品卫生方面,学生仅关注外卖食品的外包装是否卫生,对于食品原料来源、加工条件、经营单位是否证照齐全却了解甚少。因此,①___________,担心外卖食品安全和扰乱饮食服务审场、影响校园环境卫生以及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念进校园一定程度上 ②___________,甚至造成有的食堂正常经营难以维持,历史同期营业额下降近半,同时,③___________,特别是学生公寓内出现大量饭盒被随意丢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公寓卫生。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
②“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③“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长期的,奋斗是曲折的。”
⑤“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请根据你对以上关于“奋斗”的几句话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套作、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