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考试免费试题带答案和解析(2018-2019年陕西省西安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①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有删改)
注:①梓庆之鐻 语出《庄子》,“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梓:木匠;庆:人名。鐻:古代乐器,钟的一种,造型似虎。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C. 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D.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B.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C.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D.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长得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这个人物的。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树。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概括并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B.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C.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D.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 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张的基础。
C. 乘,此处是指兵车,古代称四马一车为一乘。
D. 背盟败约,此处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B. 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C.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 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翻译下列句子。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选自苏洵《六国论》)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 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 “鼓角”是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 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族的歌谣。
E.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2】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
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文段提示写出原句。
(1)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与《与朱元思书》中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卖炭翁》中体现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锦瑟》一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
(6)李白《行路难(其一)》的“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运用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____,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______。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________,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_________,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
和其他词人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二十一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以恢宏的创作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词作,雄视两宋词坛,将宋词这一时代之文学推上了最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辛弃疾的词,宋词将大为失色,不可能达到和唐诗并称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拾即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杳无音信
B. 比比皆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暗淡无光
C. 俯拾即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杳无音信
D. 比比皆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暗淡无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B. 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C. 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D. 集北宋南宋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B.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文人之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C.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D. 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 ①⑥⑦
B. ②④⑦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8.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____
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②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淘汰。
③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
④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①②④③
10.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材料写作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山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⑥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