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礼部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A. 郑和下西洋
B. 戚继光抗倭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雅克萨之战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A. 荷兰
B. 葡萄牙
C. 西班牙
D. 沙皇俄国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军机处处理一般文书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A. 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 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 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 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 辽东郡
B. 伊犁将军
C. 军机处
D. 台湾府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②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③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废行中书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的民政与财政、司法和军事事务,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三司的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管理权限
D. 缓解各地的阶级矛盾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A. 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
B. 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
D. 俺答汗扩大互市,恢复边境的和平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工商皆本
C. 尊崇儒术
D. 知行合一
1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乾隆帝(1735—1795年在位)继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风。
乾隆帝擅长诗文字画,诗文著作等身,题字遍及天下,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诣,还擅长骑射,文武兼备。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多于康、雍两朝,如“翘首待重明”“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之类都被视为反诗,作者生则处死,死则戮尸。
乾隆朝禁毁书籍最盛。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三四千种书籍被销毁,数量大体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相当。
乾隆帝继续强调“重农务本”,力行劝垦,大大加速了荒地的开发,还整修黄河河道。1741年,全国人数共1.4亿有余,1762年超过2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生齿日繁”的直接结果是耕地不足,粮价、地价直线上涨,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无业流民也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757年,将康熙帝规定的四处对外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接着颁行《防范夷商规条》,管理规定更严格。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1792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西藏僧俗官员“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并开始训练藏军,统一铸币。同时,确定了“金瓶掣签”之法。
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5年,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大。
乾隆帝在位时,采取措施严厉惩贪,然而,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超级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中,已估价的就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庆寿、出巡,铺张浪费。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简要评价乾隆皇帝的统治。要求:概括全面准确,史实运用准确,评价客观公正,且逻辑清晰;答案字数不超过400字。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清朝)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用白银为计算单位。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