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20年高二下学期化学期中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A、B、C、D、E代表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B、D对应族①处的标识为ⅥA16
B.熔点:D的氧化物<C的氧化物
C.AE3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E的含氧酸酸性强于D的含氧酸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熔点: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
B. 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
C. 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
D. 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3D−Zn)可以高效沉积ZnO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2O(l)ZnO(s)+2Ni(OH)2(s)。

A. 三维多孔海绵状Zn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分散度高
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OH−(aq)−e−NiOOH(s)+H2O(l)
C.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s)+2OH−(aq)−2e−ZnO(s)+H2O(l)
D. 放电过程中OH−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共a mol,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共收集到氢气2b g,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
A. mol B.(a-b) mol
C.mol D.(a+b) mol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常温下,NCl3是一种黄色黏稠状液体,是制备新型水消毒剂ClO2的原料,可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NC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生成1 mol NCl3,理论上有4 mol H+经质子交换膜从右侧向左侧迁移
B.石墨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H4++3Cl--6e-==NCl3+4H+
C.可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气体M
D.电解过程中,质子交换膜右侧溶液的pH会减小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将总的物质的量为 n mol 的钠和铝的混合物(其中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x),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V L。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x=V/11.2n B. 0 <x≤0.5
C. V=33.6n(1-x) D. 11.2n<V≤22.4n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溶液中的反应,如图像中m表示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表示参加反应的某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符合甲图像的两种反应物可以是AlCl3和NaOH
B.符合乙图像的两种反应物可以是Ca(OH)2和CO2
C.符合丙图像的反应可以是在Ca(OH)2和KO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2
D.符合丙图像的反应可以是在NH4Al(SO4)2溶液中加入NaOH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固体混合物X,含有中的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①X与水作用有气泡冒出,得到有色沉淀Y和弱碱性溶液Z;
②沉淀Y与溶液作用,无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混合物X中必定含有,不含
B.溶液Z中溶质主要是钠盐,且必含
C.灼烧沉淀Y,可能得到黑色物质
D.往溶液Z中加入Cu粉,若不溶解,说明X中不含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干冰和石英晶体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熔化时需客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也相同
B. 化学变化发生时,需要断开应物中的化学键,并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
C. CH4和CCl4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D. NaHSO4晶体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共价键不受影响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锂空气电池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放电时Li+由B极向A极移动
B. 电池放电时总反应方程式为4Li+O2 +2H2O===4LiOH
C. 电解液a、b之间可采用阴离子交换膜
D. 电解液a可能为LiCl水溶液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现代膜技术可使某种离子具有单向通过能力,常用于电解池、原电池中。电解NaB(OH)4溶液可制备H3BO3,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室发生的电极反应式:2H2O-4e-O2↑+4H+
B. N室:a<b
C. 产品室发生的反应是B(OH)4- +H+H3BO3+H2O
D. 理论上每生成1 mol产品,阴极室可生成标准状况下5.6 L气体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Q、W、X、Y、Z是原子序数 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Y是金属元素,X的焰色呈黄色。五种元素核电荷数之和为54,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Y>Z>W
B. QZ2所形成的分子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C. Q和W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2:1的化合物
D. X、Z和W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呈碱性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六氟化硫分子(如下图)呈正八面体,难以水解,在电器工业方面有着广泛用途。下列有关SF6的推测正确的是( )

A.SF6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SF6是极性分子
C.SF6中各原子均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
D.高温条件下,SF6微弱水解生成H2SO4和HF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A、B、C、D四种元素,其中A、B、C属于同一周期,A原子最外层p能级的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的电子总数;B原子最外层中有三个不成对的电子;C元素可分别与A、B、D生成RC2型化合物,其中的DC2与C3互为等电子体。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s23p4
B. B、C两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为B>C
C. 用电子式表示AD2的形成过程为
D. 由B60分子形成的晶体与A60相似,分子中总键能:B60>A60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X的单质是手机电池重要的电极材料;常温下,Y的两种气态氧化物之间可发生可逆反应;X、Y、W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W能形成多种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Z的单质与Y的简单氢化物相遇,可能产生白烟
B.Z非金属性强于Y,其对应含氧酸的酸性:Z>Y
C.原子半径:X>Y;简单离子半径:Z<W
D.X、W的单质均为活泼金属,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设NA为阿伏加徳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L pH=13的Ba(OH)2溶液中OH-数目为0.2NA
B.在电解精炼粗铜的过程中,当阴极质量增重32 g时转移电子数目为NA
C.常温常压下,1 mol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中,含有C—O键的数目为NA
D.氢氧燃料电池正极消耗22.4L气体时,负极消耗的气体分子数目为2NA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4+、Mg2+、Al3+、Fe3+、CO32-、SO42-、NO3-中的几种。①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
B.溶液中n(NH4+)=0.2 mol
C.溶液中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SO42-和NO3-
D.n(H+)∶n(Al3+)∶n(Mg2+)=1∶1∶1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刘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两瓶失去标签的Na2CO3和NaHCO3无色饱和溶液,希望班里同学提出简便的鉴别方法,该班同学踊跃提出看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①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pH大的是Na2CO3
②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酚酞试液,红色较深的是Na2CO3
③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有气泡产生的是NaHCO3
④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NaHCO3
⑤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⑥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A.①② B.③⑥ C.④⑤ D.②⑤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表示:向某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滴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
B. 图乙表示:向含等物质的量的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气体的体积与滴加HCl溶液体积的关系
C. 图丙表示:在稀硝酸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溶液中Fe3+物质的量与逐渐加入铁粉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
D. 除去混在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可用“蒸发浓缩、趁热过滤”的方法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氨硼烷(NH3·BH3)电池可在常温下工作,装置如图所示。未加入氨硼烷之前,两极室质量相等,电池反应为NH3·BH3+3H2O2=NH4BO2+4H2O。已知两极室中电解质足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B.电池工作时,H+通过质子交换膜向负极移动
C.电池工作时,正、负极分别放出H2和NH3
D.工作一段时间后,若左右两极室质量差为1.9g,则电路中转移0.6mol电子
21. 详细信息
某酸性废液含有H+、Fe3+、Ni2+、NO3—、F-和Cr2O72-等。下图是该废液的综合利用工艺流程:(假设: F—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不影响其它反应和计算)

已知: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

Fe3+

Ni2+

Cr3+

开始沉淀

1.5

6.7

4.0

沉淀完全

3.4

9.5

6.9


Ni2+与足量氨水的反应为:Ni2++6NH3 [Ni(NH3)6]2+([Ni(NH3)6]2+为难电离的络合离子)
(1)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
(2)试剂X可以是足量氨水,还可以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A.Ni(OH)2 B.Cr2O3 C.Fe2O3 D.NaOH
(3)若试剂X是足量氨水,“沉镍”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经检测,最后的残液中c(Ca2+)=1.0×10─5 mol•L-1,则残液中F-浓度____________(填 “符合”或“不符合”)排放标准[已知Ksp(CaF2)=4×10-11,国家排放标准要求氟离子浓度小于10 mg•L─1]。
(5)镍(Ni)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生产电池、电镀和催化剂等领域。
①某蓄电池反应为NiO2+Fe+2H2OFe(OH)2+Ni(OH)2,放电时若外电路中转移0.6mol电子则正极增重____g。
②图为双膜三室电解法处理含镍废水回收金属镍的原理示意图,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电解过程中,需要控制溶液pH值为4左右,原因是_______。

22. 实验题 详细信息
废易拉罐的成分比较复杂,据查,铝易拉罐各部分成分及含量(质量百分含量)见表:

Si

Fe

Cu

Mn

Mg

Cr

Zn

Ti

Al

罐身/%

0.3

0.7

0.25

0.25

1.0~1.5

其余

罐盖/%

0.2

0.35

0.15

0.2~0.5

4.0~5.0

0.1

0.25

其余

拉环/%

0.2

0.35

0.15

0.2~0.5

3.0~4.0

0.1

0.25

0.1

其余


为了验证罐身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漏斗、滤纸、铁圈、玻璃棒、砂纸、剪刀
药品:易拉罐、去污粉、NaOH溶液、KSCN溶液、盐酸、镁试剂、高碘酸(H5IO6,弱酸)
(实验方案)
实验预处理。将剪好的易拉罐片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涂料层,直到光亮后用去污粉清洗干净备用。
(实验过程)分别向试管a、b中加入少量上述易拉罐片,进行如下操作: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图中操作①②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淀A的成分为________。
(3)操作③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a、b中取样量相等,则分别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稀盐酸后,相同条件下理论上产生的气体体积V(a)________V(b)(填“<”、“>”或“=”)。

23. 推断题 详细信息
某兴趣活动小组利用物质间的互变,设计成一个平面魔方,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A、B、C、D、G含有同种元素。

纯A(单质)

B溶液

D固体

G溶液

颜色

银白色

黄色

红棕色

浅绿色


③E是通常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B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也能将一种氧化物氧化为F,F是含有三种元素的化合物,与A反应生成E、G。
依据以上信息填空:
(1)写出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生成C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A→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F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G与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推断题 详细信息
图A所示的转化关系中(具体反应条件略),a、b、c和d分别为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单质,其余均为它们的化合物,i的溶液为常见的酸,a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的晶胞如图B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B对应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其晶胞中的原子数为______,晶体类型为_______。
(2)d中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3)图A中由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该物质的分子构型为_________,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
(4)图A中的双原子分子中,极性最大的分子是_________。
(5)k的分子式为_________,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