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免费试卷完整版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而的文学,完成各题。
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在拉丁文里,勇敢和美德是同一个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里,在“具体的德性”名下勇德排在第一位。
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理论止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盂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
学说则为“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中国儒家更多是从“人道”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勇的性质,那么,中国道家则更多是从“天道”方面切入勇的应有之义。庄子“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的论述,可视为这种“天道论”之勇说的显例。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戴震对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尤要指出的是,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是中国式心性论的从心从生之心。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可能性为内涵。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是“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具身化为一种气力之勇。
中国古人强调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故《说文》曰“勇,气也”,孟子认为勇能否成立取决于能否“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则提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字从“力”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梁启超有感于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一头钻入中国早期历史中,为中华民族寻找其武勇的文化基因。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则力倡古儒中固有的义薄云天的侠勇精神。在我们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这些勇德先觉者的努力也依然没有过时。今天的人们同样要而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勇德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中华民族对“勇”的阐释是人类勇德建设的重要部分。
B.中华民族对“勇”的探索持续不断呈现出不同时期维度与侧重点不同的特点。
C.儒道两家对“勇”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存在相通之处,对“勇”的认识角度却不同。
D.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和“心”一样,具有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古代中西方关于“勇”的认识,主要是从认识的截然不同这一方面展开的。
B.文章在对“勇”的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经典著作、名人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纵向论述了古今对“勇”的认识,横向揭示中国古人对真正的“勇”的理解。
D.文章把主要的论述内容放在中国古代对“勇”的认识上,这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儒家更多是从“人道”方面为我们揭示勇的性质,中国道家则更多是从“天道”方面切入勇的应有之义。
B.如果不能从心论认识“勇”,“勇”就成为“气力之勇”,心也会失去“生生不已”的潜在可能性。
C.不把“心性”和“气力”两方面割裂开来,才能完整地认识把握“勇”的“形上超越性”的特点。
D.当今人们生活中要面对自然灾难、社会灾难和人生困境,因此在当代的传统文化建设中,勇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 详细信息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用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与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夏商西周与“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秦汉以后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形态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结构形态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促进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的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立新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李立新补充道。
(摘编自余璐、丁亦鑫《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新时代,我们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贵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虽然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但我国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
B.在研究文明起源时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的原因之一是,聚落形态的演进可以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
C.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其与产业相融合,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D.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二者实现共赢。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黄河流域新发展理念的是( )
A.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清淤工作启动,临河公园即将开放。
B.郑州市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初步确定。
C.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
D.三门峡市举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会。
【3】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之土
叶浅韵
四平村前头的大片土地上种满了油菜花,春天时,金黄的田野就是我们的乐园。比大人还高的菜花,捂住了我们的欢笑。田野里,庄稼借着肥沃的土壤长得健硕。一季一季的土地,变着花样,喂养人们的肠胃。苞谷、洋芋、豆子、烤烟、小麦、大麦、油菜,种什么,土地就生出什么。
我们光着脚底板奔跑在田野里,找猪草,捉蝴蝶,偷蚕豆,掰苞谷。泥土的芬芳在雨后的麦地里、苞谷地里、洋芋地里、蚕豆地里,它们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丰收的土地和歉收的土地,它们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土地就像每一个母亲身体上的乳香味儿,孩子们依着气味找寻母亲的怀抱。年成不好时,会遇上冰雹、虫灾、洪涝。大人们会说,天作的天会收。往往是苞谷歉收了,荞麦丰产了。就是在那些吃不饱的年代里,也曾有过房檐下面都出满了菌子的年景。奶奶说,饿了,就烧菌子吃。没油,少盐,吃得想吐。不吃又没吃的。那些密密麻麻的谷熟菌,在稻谷被蝗虫吃了的那一年,救过一村人的性命。损余相补的自然哲学里,隐藏着一些生存的奧秘。
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土地上刨,想喂饱人、猪、鸡、狗们的肚皮。当有一天,母亲提出要把那七分自留地改造成菜园时,当生产队长的爷爷持反对意见。出于疼爱,他勉强地同意母亲耕种一年。待那些辣椒、茄子、西红柿在街市上卖了好价钱,远远高出种洋芋和苞谷的产值时,爷爷划出了更多的土地让母亲折腾。这事,后来就做大了。村子里的妇女们都跟着母亲搞起了菜园经济。若是放在今天,母亲的大胆改变是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的。村里要选妇女主任时,母亲采用逃避的方式。她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孩子们。我们都以为只要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都只能成为不重要的附属品。
就像这土地上曾经发明了一种生产模式,苞谷套种洋芋,高棵植物与矮棵植物套种在同一块土地,增加了透气性,让植物的呼吸彼此顺畅,它们一高兴,苞谷背了大包,洋芋在地下长了大个子。这经验曾到处推广,一时成为土地上的先进生产力。为了卖个好价钱,母亲把绿色的西红柿摘来了,放在箱子里捂。捂一些日子,红艳艳的西红柿就坠在我们的背上,翻山越岭去换钱了。到了后来,母亲又发现放进箱子捂红与在树枝上自红的时间差不多。而市场上已经有“催红素”这种东西在销售了,但母亲拒绝用它。我们从枝头上摘红了的西红柿,又好看又好吃。
一茬一茬的蔬菜,在土地上一轮一轮地翻开我们的生活。母亲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提起土地就有使不完的力气。水缸、木桶、锡盆、猪槽、鸡圈,每一样容器都在合理地归顺着家里的日子。还有一个用水泥和石灰砌成的装水的容器,只有我们家有。它从地板上拔地而起,齐母亲的腰杆。方形的,或许应该叫蓄水池。那是土地的后备供给力。许多个深夜,母亲一挑一挑的把水装进池子里,足足能装三十挑。待到了白天,石洞里人员拥挤,取水困难时,母亲的智慧让她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也让她在与别人发生争端时被人痛恨。勤劳在一些懒惰的人眼里,是一种罪恶。
大人们不闲一刻地在土地上劳作,作物把水当成乳汁,把大地当作母亲,把春风当成亲戚,长啊长,长成花花绿绿的票子。我们上学的学费、杂费、伙食费都有了。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黄河,长江。北方,南方。
允许我的记忆成为弓箭。一会儿我拉满了,一会儿我疲软了。但我的脚总该是踏在这坚实的土地上。唯有这样,我仰望星月和赞美山川河流土地时才显得有些底气。
如今,四平村的孩子们都从村子前头的路上一个个走远了。他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甚至务工到了非洲。于是,村子里的人知道了遥远的毛里求斯和坦桑尼亚。很多人最关心他们一年的收入,而我的母亲,她更关心那里的土地上种些什么。我们都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四平村。当家族中添丁了,嫁娶了,有老人去世了,或者是遇见沟沟坎坎的难事了,嫁到南山北山的老姑奶奶们,或是嫁到广东广西的小娘娘小姐姐们,都一齐回来了。哭哭笑笑,光阴就老了。
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如此,世界上的所有物事,都不会是纯粹的好与坏。人们福祸相依地生存在土地上。
(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就像母亲一样,给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限的温暖。即使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也有诸如损余相补的自然哲学,让人们渡过难关。
B.母亲在选妇女主任时的逃避母感动了我,这种在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其他的名头不重要的态度影响了“我”的人生。
C.“一季一季的土地,变着花样,喂养人们的肠胃”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土地对于人们生存的意义。
D.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这是一种生活阅历丰富的人生感悟,也是不忘初心的可贵品质。
【2】文中刻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请概括分析母亲的形象。
【3】请从构思角度,简析文章标题“生生之土”的用意。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其秋,以疾召还。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赠侯,谥忠武。登为将兼智勇。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明英宗朱祁镇。
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D.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登出身名门,从军立功。他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自幼聪敏,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好谈兵,后跟随王骥、沐斌出征,立有战功并且升职。
B.郭登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大同战败后,人心惶惶,他挺身而出,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吊死问伤,亲自为士兵裹伤敷药,发誓与城共存亡。
C.郭登以少胜多,大败敌寇。景泰元年春,敌寇几千骑兵入侵,郭登率兵跟踪追击,杀敌二百余,俘虏八百多,一改边将畏战之风,令士气为之一振。
D.郭登治理大同,颇有成就。他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离开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
(2)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刘长卿
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
秋草芜三径,寒塘独一家。
鸟归村落尽,水向县城斜。
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羊处士的“处士”身份,言其闭门自处一直到老,在湖上以打渔为生。
B.颔联描写羊处士别业的环境:丛生的秋草遮蔽了小径,孤零零的房屋独处寒塘。
C.颈联用语传神:“尽”写出了归鸟渐渐隐没于村庄尽头,“斜”刻画秋水的形态。
D.中间两联写景壮丽,画面开阔,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仰视有俯视。
【2】诗歌尾联是怎样突出羊处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古代文人常借“水”这一意象抒发情感。《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奇特丰富的想象,表现了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庄子《逍遥游》“________”句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的壮观;杜甫《登高》中“________”句以汹涌奔腾的江水渲染大气磅礴的雄壮;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句以长江水反衬人生的短促无常;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句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的迷离恍惚。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渐喧囂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对古人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愈加向往。尽管________,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却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传承至今。
“与盛唐相比,宋朝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________,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宋代文人不仅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而且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等领域,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审美观。
明代士大夫身处独特的政治环境,强调自身环境的艺术化需求,逐渐从义正辞严的关注________,转向________的艺术创造。他们不只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这既是对宋代造物艺术的继承,也生发出自身玩物心态的转变,抒写人生处世的格言和个人的生活情趣成为风尚。因此,明代文人雅士将雅集发展为抚琴、赏香、啜茗、读画四大意趣,将闲逸的生活形态推衍到顶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事过情迁 征服进取 庙堂之器 独抒性灵
B.时过境迁 迎难而上 庙堂之器 不拘一格
C.时过境迁 征服进取 庙堂之高 独抒性灵
D.事过情迁 迎难而上 庙堂之高 不拘一格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不是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是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B.他们不仅积极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C.他们不只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使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D.他们不仅积极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使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新媳妇把被子铺在棺材底。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B.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全城的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
D.你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①________。居家主要是教育家人孝悌、勤俭和读书等。②________,在历代家训中,孝悌被看作是人伦大节,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勤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如“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历代家训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求上达之路,③________。如曾国藩就要儿子读书,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处世就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行为以及与人相处,古人讲求的立志、择友和忍让等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分班之后,告别原来的班级,来到新的班级,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有人困惑。这涉及一个舒适圈的话题。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懒散者觉得发呆、无所事事很舒适,拼搏者觉得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对于舒适圈,你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