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朓)、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延)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传承至今。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茱萸(yú) “重”字的第七笔是 “一”
B.赋予(yú) “重”字的第七笔是 “一”
C.茱萸(yǔ) “重”字的第七笔是 “丨”
D.赋予(yǔ) “重”字的第七笔是 “丨”
【2】请选出正确的字组词(____)
远(眺/朓) (沿/延)袭
【3】下面不是重阳节习俗的一项是( )
A.插茱萸
B.赏菊
C.吃菊花糕
D.登高
【4】下面两幅重阳节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书体( )

A.行书 楷书
B.草书 隶书
C.草书 楷书
D.行书 隶书
【5】下列哪些诗句不是描写重阳节的(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C.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学生活动计划,下列计划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历一月十五日元宵节各社团花灯、灯谜设计比赛
B.农历五月初五寒食节话剧《介子推》展演
C.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往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D.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古代科学家事迹展览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修辞方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B.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⑵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静默 烘托
B.沉默 衬托
C.静默 衬托
D.沉默 烘托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B.《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当代
C.《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美国
D.《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宋代
5.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重阳节的诗歌丰富而精彩,请默写出下面的诗歌。
(1)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初中背诵过的诗中有一首是以重阳节为背景的诗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请默写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古人不只在重阳节,也平时也非常注重孝老敬老,下面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孝老敬老的模范。请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考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①王戎:字濬冲,晋代人。受命征伐吴国,吴国平定后,封爵安丰侯。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间,不拘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②鸡骨支床:指骨瘦如柴,意同下文的哀毁骨立③刘仲雄:名毅,字仲雄,为人刚直,任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卿:君称臣为卿。数(shuò):屡次;经常。省(xǐng):探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入门不顾___________
②卿数省王、和不?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哀毁骨立
【3】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对孝道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谈一谈,你更支持哪一种孝道,理由是什么?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目送》完成下面小题
目 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B]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16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3】《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话说重阳》,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简要地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3】你是否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
9.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
【2】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 “________”,后来,这一土人成为他的忠实的仆人和朋友。小说中描写_________________是全书的精华。在岛上生活________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
10. 作文 详细信息
命题作文
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登高可以理解为登上某一座高山,也可以理解为攀登上某一个人生的高峰,你有过类似的登高经历吗?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600字以上。2.书写工整。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