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三中2019年高二上册历史期末考试网络考试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伯利克里的亲密朋友、雕刻家菲底亚斯受到别人的检举,虽经伯利克里多次出庭为之辩护还是无济于事,最后仍被判刑。这说明当时的雅典
A. 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B. 法律实践中具有公平性
C. 直接民主制具有稳定性
D. 司法审判的不容干预性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史实无法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东西两巷,是大小货行,手工业作坊”
B.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D. “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
A. 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 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 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 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 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
A. 英西战争、英法战争
B. 英法战争、英荷战争
C. 荷法战争、英荷战争
D.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A. 坚船利炮
B. 洋纱洋布
C. 自由平等的观念
D. 欧洲风俗习惯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以来,日本兴起了“兰学”(荷兰学),英国则兴起了对印度的梵文研究。这体现了
A. 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B. 军事侵略带动了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
C. 西方启蒙运动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
D. 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近代化进程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4月13日,在海南而立之年,中国政府决定海南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十年来,海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科技发展
B. 地域优势
C. 环境优势
D. 政策支持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 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
C. 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
D. 是美英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的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互相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D. 互利合作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遵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B. 有利于发挥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
C. 有助于建立起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D. 借用“丝路”的历史符号,传播和平和大中华理念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学者认为:“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是
A. 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B. 在美苏对峙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C. 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
D. 在中国实施“一边倒”政策下,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老师把区域性合作组织三种模式的特点归纳成如下表内容。体现表中模式3特点的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A. 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B. 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C.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D.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侯惇谓王(曹操)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二 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邦的所有人都当人看,在雅典1/3以上的奴隶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
——《世界近代史》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三个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三个材料中有关“民主”含义的本质区别。
(2)材料三所指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个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认识。
1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中阐述道: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样的历史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不是任何单因素可以支配的,它总是由众多的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外部条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会内部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现有的社会形态,这时候需要有一种外部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观点并任意选取中外近代或现代史两例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说明。
1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极为丰富。书中所表达的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是-个伟大的科学创造。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1892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依次排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化的规律。这些,向近代科学分类法前进了一大步,对生物分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还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材料二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书中首次提出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考察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将同一变种或亚变种中的个体进行比较来研究变异的原因,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发生的机制:演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由淘汰的结果,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有限,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后又提出科学证据,证明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的。
材料三《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一定程度上被神圣化了,但它最大的作用,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中国的中医家、读书人,没有人对它分析、验证、质提,没有人问,为什么此草药对病人有用?原理何在?也许《本草纲目》犹如丰富的矿藏,可挖握的太多了,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经验。而他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有特别的意义。……《物种起源》在百余年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及市民的热捧,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印刷了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它的思想影响下,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从碗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20世纪40年代“现代进化论”创立。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划时代的里程碑。
——以上材料均引自《世界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差异。
(2)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当时人们对两部著作的关注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