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七年级前半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考试(山西省太原市)

1. 详细信息
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海日生残夜,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论语》十二章)
(7)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朱自清《春》)
(8)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既表达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完成下列小题。
早晨开放的鲜花,傍晚去拾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令人回味无穷。
细读《朝花夕拾》,感觉童年不会和人生juébié。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依然在百草园里喜出望外,徘徊在碧绿的菜畦边,在泥墙根一带拔起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根;我仿佛看到了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时光有情,我还仿佛看到了青年求学时的鲁迅,离开S城,在南京的学堂,不顾老辈反对,得空就阅读《天演论》;在日本仙台,面对日本学生的侮辱,看到国人的愚昧无知,毅然弃医从文。
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真好。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jué bié______
菜畦______
【小题2】这段文字涉及《朝花夕拾》中四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篇的题目。
【小题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晨”“童年”“学堂”“热爱”,这四个词都是名词。
B. “徘徊”是个多义词,在上文画横线句子中它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C. 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小题4】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结合你阅读《朝花夕拾》的心得,给本书设计一个精美封面,写一段话介绍你的设计和设计意图。(不少于80字)
3. 详细信息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小题1】下面选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公大笑乐”是谢安嘲笑谢朗的比喻不如谢道韫的好。
B. “尊君在不”中的“尊君”和“君与家君”中的“家君”,都是指陈太丘。
C. “令尊”指对方父亲,是敬辞;“家严”指自己父亲,是谦虚。
D.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小题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________
(3)相委而去 委: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4】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是《世说新语》的一大特点。请你以乙文为例,说说这则故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往南看,千佛山懒懒的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往北看,围子墙根有时过一两个小驴,微微有点铃声。往东西看,只看见楼墙上的爬山虎。叶儿微动,像竖起的两面绿浪。往下看,四下都是绿草。往上看,看见几个红的楼尖。全不动。
?绿的,红的,上上下下的,像一张画,颜色固定,可是越看越好看。只有办公处的大钟的针儿,偷偷的移动,好似唯恐怕叫光阴知道似的,那么偷偷的动,从树隙里偶尔看见一个小女孩,花衣裳特别花哨,突然把这一片静的景物全刺激了一下,花儿也更红,叶儿也更绿了似的;好像她的花衣裳要带这一群颜色跳起舞来。小女孩看不见了,又安静起来。槐树上轻轻落下个豆瓣绿的小虫,在空中悬着,其余的全不动了。
(节选自老舍《齐大的校园》)
(2)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节选自张爱玲《秋雨》)
(3)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从溪里把花捞起。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
(节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小题1】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往南看,千佛山懒懒地倚着一些白云,一声不出。
【小题2】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面句子的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小题3】请你仿照示例,从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材料(3)的内容。(不少于80字)
示例:我赏析的是材料(1)中第?段的内容。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整个儿校园是一幅静美的画,就连大钟的针儿都是偷偷移动,唯恐惊醒这校园的静谧。一个突然出现的穿花衣裳的女孩,如一道涟漪荡漾开来,让寂静的画面变得灵动。一会儿,随着女孩的走开,一切又安静了。这有动有静的画面,牵动着我美妙的想象。
5. 详细信息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外公纸”
①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父亲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专用名称,叫做“外公纸”。
②提起这种“外公纸” ,我总是叹佩舞文弄墨的父亲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落拓不羁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父亲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他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例。
③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父亲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书桌上有了一点墨迹水滴,只要取一片小宣纸来一擦,便擦掉了。作画时,放几片小宣纸在桌上,纸的一端压在调色盘下,当着色的毛笔笔端水分过多时,只要往小纸片上一捺,水分被吸了去,画面便不致化水。 调色盘里的颜料要更换,可以用这种纸片把先前剩余的一点颜料擦去,再挤入新的水彩颜料。在画面着色时,如果着好的颜料水分过多,要越出轮廓,也只要用这种纸吸一下,便不再渗出了。所以父亲给画着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供必要时用。
④那么,写字桌上用的这种纸,为什么被称为“外公纸”呢?原来这种纸在和外孙共同进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所以父亲经常带一点在身边,他不仅用来擦自己的嘴,也给当时还挂鼻涕的外孙、外孙女擦鼻子用,或者给他们在用餐时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
⑤我姐姐们的孩子小时候经常来外公家。喜欢作乐的外公也时常带他们上馆子或者去杭州等地游玩。一到吃饭的时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来,外公总是在他们需要时掏出这种纸递过去。孩子们习惯了,认为这种纸是外公专有的。有时外公还没来得及把纸拿出来,就有人喊着:“外公,纸!”
⑥这样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纸来。渐渐地,“外公,纸!”也就变成了“外公纸”这一名称。⑦这种“外公纸”上,常常有一些作画打草稿用的木炭条印,有时还写着几个不完整的字,甚至会出现一只燕子或人的身躯的一部分。
⑧用“外公纸”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干净,只用一次就丢,很卫生。我也很喜欢用,有时也向父亲讨“外公纸”。“ 外公纸”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当时却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让“外公纸”裁碎,即使是画坏了写坏了的,留下来做个纪念该多好啊!
⑨有人认为,名画家是下笔成画,不可能废弃。父亲并非这样。不知是他对自己要求高,还是每天画的画写的字实在太多,总会产生一些“外公纸”,当然其中也包括他习字的纸。父亲到老也不放弃临摹自己喜欢的字帖。
⑩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纸”的习惯已经养成。我画画写字后,也把废弃的纸留下来供画桌上使用。至于给外孙们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纸”,早已被餐巾纸代替了。其实,“外公纸”就是餐巾纸的先行者!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落拓不羁(______) 有条不紊(______) 揩手(______)
【小题2】说说文章以“父亲的外公纸”为题目的好处。
【小题3】品味下列语言,请你写出句中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我总是叹佩舞文弄武的父亲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______________)
(2)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的父亲和《论语》中写到的颜回一样都是“贤德之人”,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结合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