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题:专题18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备考)

1. 详细信息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包括(   )
A.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载玻片
B.无菌肉汤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滴管
C.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滴管、载玻片
D.无菌肉汤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载玻片
2.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3. 详细信息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 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 天实验结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1

无菌水m/1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C.第5 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D.实验中1、2、3 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

4. 详细信息
下列相关实验操作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让盖玻片一端先接触培养液,再慢慢放下
B.若取样前未轻轻振荡试管,则从试管上部取样会使实验数据偏小
C.为了便于计数,培养后期可以先稀释再计数
D.实验结束后,将血细胞计数板浸泡、冲洗后晾干
5. 详细信息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种群起始数量和营养物质
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呈先增大后减小到零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断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
6.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7. 详细信息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血球计数板(见如图)有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方格,小方格的边长为Xmm,加盖盖玻片后的深度为Ymm.若显微镜下观察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为A,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为(1mL=1000mm3)(   )
A.1000A/X2Y
B.300A
C.3×103A/X2Y
D.AX2Y/1000
8. 详细信息
某同学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三只锥形瓶,编号甲、乙、丙,各加入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然后用天平称量0.1g活性干酵母分别投入锥形瓶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7d,定时取样、观察和计数,计算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平均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取样前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得计数更准确;
②甲、乙、丙三组遵循单因子变量,形成相互对照;
③预期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④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将两滴培养液滴于计数室上,再盖上盖玻片.
A.①②
B.只有①
C.①②④
D.①④
9. 详细信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C.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

10. 详细信息
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进行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
B.从静置的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C.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醇母菌都要统计
D.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有误,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酵母菌液
11. 详细信息
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静置试管中吸出培养液直接用于计数
B.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小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同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个体数
12.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试管中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试管摇匀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B.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实验结果会因为无法判断死亡个体而偏大
C.若一个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应从盖玻片边缘滴加清水进行稀释
D.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13. 详细信息
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B.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变化等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14. 详细信息
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1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15. 详细信息
某班学生拟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做探究实验,他们对怎么样进行酵母菌计数进行了讨论,其中错误的看法是(  )
A.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内的酵母菌逐个计数虽然困难,但通过细心可以克服,以便获得准确数值
B.计数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是必须的,如有必要,还要进行稀释
C.本试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但一定进行多次取样计数
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定不能忽视,但可以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减少误差
16. 详细信息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17. 详细信息
某同学重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溶液中葡萄浓度和乙醇浓度的测定,绘制成如图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酵母菌产能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C点时,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此时酵母菌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C.T2~T3时段,由于溶液pH下降,乙醇的含量过高等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D.D点所对应的酵母菌数量为该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18. 详细信息
某学生进行探究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清晰,无需加水稀释
B.乙图中第4?7天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
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
19. 详细信息
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20. 详细信息
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21. 详细信息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
按表中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用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每隔一定时间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

组别
变量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10.0

10.0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1)对瓶中的酵母菌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计数,计数前应将锥形瓶振荡,使酵母细胞   后取样进行计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方格内细胞计数的顺序是   。线上细胞只计   两边线上的细胞数,数清粘连细胞,芽体体积超过细胞体积的   算一个细胞,计数总数不少于   个细胞;当细胞数量远多于300个或数不过来时要   后计数。
(2)计算方法: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方格内的细胞数×   [每个方格的体积:2×2×0.1=0.4(mm3)]
(3)为避免计数时将死的酵母菌计算在内,在酵菌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观察计数时只记   (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经过测量和修正,得到上右图的结果。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是   组的结果,曲线③代表的是   组的结果。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较小,故   。

22. 详细信息
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请回答有关酵母菌的问题:
(1)酵母菌属于   核生物.上左图中孢子的染色体数目为    .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根据    , 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量.是否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可以用橙色的   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是否变成   色来判定.果酒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温度条件是    .
(3)上右图为稀释10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样品用1mm×1mm×0.1mm规格的血球计数板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该样品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 所得活菌数值比实际值   (填“大”或“小”),原因是    .
23. 详细信息
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震荡的目的是    .
(2)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球计数板,图3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4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   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    .
(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球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该    .
(4)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多选)(    )
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
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
C.样液取自于未摇匀的上清液
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
(5)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   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   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