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东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2. 详细信息

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左倾思潮出现                      B.中苏关系恶化

C.一五计划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 详细信息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4.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该规定主要反映了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罗马法维护债务人权益

C.罗马法保留大量野蛮习俗D.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5. 详细信息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6. 详细信息

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一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

A.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B.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7. 详细信息

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

A.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    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C.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D.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8. 详细信息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9. 详细信息

18—19世纪是欧美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阅读下表,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阐释,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俄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行

1871

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B.工人运动的发展不能否认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物质条件已经成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10. 详细信息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11. 详细信息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19世纪9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12. 详细信息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

29

24

47

1936

30

24

46

1937

37

26

37

1938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13. 详细信息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4. 详细信息

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C.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15. 详细信息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16. 详细信息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C荷兰         D英国

17. 详细信息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关注西方科技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开始开眼看世界

18. 详细信息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9. 详细信息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推动城市化进程

C.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20. 详细信息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21. 详细信息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的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D、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22. 详细信息

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D.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23. 详细信息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24. 详细信息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25. 详细信息

1936 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权威

  B .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

  C .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

  D .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

26.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学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世贸组织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解体

27. 详细信息

南宋士大夫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该言论反映了

A.从汉代到唐代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职能已经转化

C.宋代土地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买卖

28. 详细信息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B.欧洲形成了相互争夺的两大集团

C.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D.荷兰与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29. 详细信息

20071月,罗马利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至此,欧盟成员国数量达到27个,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形成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欧共体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签订欧盟成立欧元诞生

B.欧共体建立欧盟成立《欧洲联盟条约》签订欧元诞生

C.欧共体建立欧元诞生《欧洲联盟条约》签订欧盟成立

D.欧共体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签订欧元诞生欧盟成立

30. 详细信息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31. 详细信息

9分)从古代到近现代,经济范围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发展到全球,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作用。(6分)

材料二:(20世纪初)伦敦的居民可以一边在床上喝着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世界上他认为合适数量的各种产品,并合理地预期有人会将它们尽快地送到他的门口;同时,他可以用同一方式将他的资产投资到全球……如果他愿意……他就可以立即获得廉价的、舒适的、可以到达任何国家或气候区的交通工具……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指出,哪两类工具的技术进步在密切当时世界经济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上图所示国际组织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1分)

32. 详细信息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社会改革。(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4)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4分)

33. 详细信息

 (20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