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1. 详细信息

孔子盛赞舜 “恭己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

A 无为是治国之道 B 尚古崇德是根本

C 重视规则和秩序 D 强调要顺应自然

2.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明和先祖转变为家庭核心的 “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思想的活跃 B 血缘政治的强化

C 农业经济的转型 D 中央集权的建立

3. 详细信息

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 “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 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 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4. 详细信息

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 “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置为贤”。王阳明的这一言论

A 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 B 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 D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详细信息

明代一位学者认为,教育的任务,乃至统治的任务,不是迫使人民服从一定的哲学条理或国家的规定,而是顺应人的天性之势导其向善。据此可知,这位学者

A 抨击君主专制 B 反对封建正统

C 重视社会责任 D 强调经世致用

6. 详细信息

踏歌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舞蹈,男女相聚,手袖相连,踏地为歌;到唐代,踏歌成为民间和宫廷庆祝节日的常见节目,参与者多达千余人,长达三个昼夜,场面恢宏。这体现了

A 宫廷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交融 B 开明政治与开放风气的统一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D 门阀政治与平民政治的妥协

7. 详细信息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 : “甲 ( 某人 ) 有完城旦 ( 筑城 ) 罪,未断,今甲疠 ( 麻风病 ) ,问甲何以论 ? 当迁疠所处之 ”。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

A 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 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C 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 D 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

8. 详细信息

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东巡会稽事迹的历史叙述(部分)。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出处

记述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湘山祠,逢大凤,几不得渡。……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出土文献《秦始皇禁湘山诏》

始皇帝“凌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因其“树木野美",而下令“皆禁

伐”

A 传世史料可信度低 B 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结论

C 出土文献价值最大 D 史学研究需要进行史料辨析

9.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有一部强制捐款法,它规定,当遇到地震等严重灾难时,公民必须按照预先编制好的财富名次捐款。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垄断法律的解释权 B 雅典公民的道德感出于自觉自愿

C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D 法制对个人自由及财产权的践踏

10.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A 确立了 “宗教宽容”的思想原则 B 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C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D 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11.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说道: “启蒙理性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它与知识増长和科学实践相一致,而这一发展步伐恰恰是现代理性主义与古代及中世纪理性主义的差异所在。”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启蒙思想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B 启蒙理性揭开了近代化序幕

C 欧洲社会注重文化知识普及 D 科学革命推动启蒙运动开展

12. 详细信息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 “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大家个头一般高,人间天堂乐无疆。”罗伯斯庇尔甚至指出,实现公民经济上的实质平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反映了

A 大革命彻底消灭了不平等 B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 革命者对平等的片面理解 D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得以实现

13. 详细信息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知识体系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清末《书目表》将知识体系分为中学、西学、杂学:民国时期《生活全国总书目》将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近代知识体系分类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 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B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 D 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14. 详细信息

鸦片泛滥后,林则徐曾前往汉口等地实地探查,了解到民族经济的萧条和行商店铺的艰难处境,迅速得出鸦片输入独占市场破坏商业经济的结论。这种认识(  )

A 具有保护利权意识 B 体现对统治基础的维护

C 推动商战思想形成 D 揭示了国内市场的广阔

15. 详细信息

民国七年底,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认识到, “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 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也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这个观点

A 激发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斗志

B 唤醒了革命志士寻找民族主义救国的意识

C 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的中国贫富分化现状

D 表明梁启超意识到了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

16. 详细信息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 微言大义 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新儒学 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

A 重新构建儒学体系 B 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C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7. 详细信息

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指出: “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一定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A 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 B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18.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已散见于一些刊物中。 1919 年以后,各地发表的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进步刊物达二百多种。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B 改变了中国革命探索路径

C 实现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D 受社会变革影响传播加快

19. 详细信息

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其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发出的;此后,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C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

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改变

20. 详细信息

1915年5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写道:“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这反映出当时毛.泽东

A 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B 主张学习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 对中西文化的理性认识 D 反思新文化运动存在的问题

21. 详细信息

“九·一八事变”后,“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在知识界引发热议,多名学者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主张旨在

A 为迎接抗战的最终胜利营造舆论 B 宣传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

C 通过倡导文化复兴唤醒民族意识 D 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

22. 详细信息

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强调,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外交思想中

A 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B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3. 详细信息

1992年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了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这表明

A 人类试图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B 区域集团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C 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顺利实行 D 国际合作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

24. 详细信息

德国有位作家认为:用严密的数学计算方式和分析推理方式只会让人孤零零地看待自然,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自然必然会被异化、绝缘化和抽象化。据此可知他属于

A 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B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D 印象主义文学流派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 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

26. 详细信息

材料 张轨(公元 2 5—314 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今平凉西北)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张轨到凉州任刺史时,正值中原王朝衰微,封建文化和教育遭到严重摧残之际。张轨初到凉州,就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张轨规定,崇文祭酒的品阶仅次于刺史。张轨不仅立学,而且劝学,恢复了春秋两季的乡射礼。在人才选拔上,张轨沿袭了魏晋的选举制度,实行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并将教育与察举、征辟结合起来。他下令各郡县行政部门,选拔贤才时除了重门第和官历外,还要根据名实两方面的要求,分志、才、忠、孝、节、义等项计资定品,尤其要重视 等儒学传统,重用著名学者。

张轨治理凉州 13 年,使河西局势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发达,成为北部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张轨敦崇儒学、振兴教育的举措,不但为其后世尊儒倡学树立了典范,而且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诸政权的文教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摘编自封立《张轨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五凉政权的影响》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轨的教育思想。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轨教育思想的意义。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