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二下学期高中历史开学考试

1. 详细信息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 的

  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这说明汉代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实践         D.百家争鸣局面走向终结

2. 详细信息

2.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

  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 详细信息

3.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

  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4. 详细信息

4. “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

  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

  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          B. 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C.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D.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5. 详细信息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

  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

  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6. 详细信息

6.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

  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7. 详细信息

7.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

  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8. 详细信息

《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

  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

  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9. 详细信息

9.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

  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10. 详细信息

10.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话,通称“南方讲话”。不符合南方讲话精神的是

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为辅,大力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11. 详细信息

11.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

  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12. 详细信息

12.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

  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

  和灰色的调子。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  

13. 详细信息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14. 详细信息

14.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

  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吧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

  《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15. 详细信息

15.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是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美国 五大影

  院为了体现上流社会的高雅品味,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这种习俗真正流行于30

  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说明

   A.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电影业走向衰落     B.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C.精神的空虚使人们追求享乐型生活     D.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

16. 详细信息

16.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17. 详细信息

17.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

  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

  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

18. 详细信息

18.“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有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中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十日谈》

19. 详细信息

19.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B.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C.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D.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20. 详细信息

20. “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提出了百家争鸣和信仰多样这两

  个问题;它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它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文中的“它”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21. 详细信息

21.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经济发展缓慢

 B.该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C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平缓增长,国家强化干预是重要因素

 D.美国经济并未受到冷战的影响

22. 详细信息

22.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

  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

  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23. 详细信息

23. “1978年春天,27万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

  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24. 详细信息

24.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

  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25. 详细信息

25.12分)“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3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12分)

26. 详细信息

26.(12分)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2010年日本GDP数据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让位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周俊生《应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三位思想家?(3分)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 “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因素。(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2分)

27. 详细信息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1) 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2分)

   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2) 据材料二,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4分)

 

    材料三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3) 材料三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4分) 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28. 详细信息

28.(18分)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三  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反腐败的看法,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