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安徽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真题

1. 详细信息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2.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3. 详细信息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4. 详细信息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5. 详细信息

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造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政治家

主要内容

主要原则

A

梭伦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主权

B

克利斯提尼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轮番而治

C

克利斯提尼

实行陶片放逐法

司法公正

D

伯利克里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民主监督

6. 详细信息

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其内容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权。材料表明该时期的罗马法

主要解决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 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使境内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7.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实行责任制内阁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8. 详细信息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9. 详细信息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仍未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10. 详细信息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1. 详细信息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2.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3. 详细信息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14. 详细信息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 详细信息

 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夏明钢的描述‘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②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③两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④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6. 详细信息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7. 详细信息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间

18. 详细信息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重庆谈判      B.西安事变      C.北平谈判    D.遵义会议

19. 详细信息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20. 详细信息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C.“坚持‘双百’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1. 详细信息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法律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2. 详细信息

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引用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答记者问,该回答主要是针对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中美关系问题   D.中日关系问题

23. 详细信息

2007年,香港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提及:这一天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也站到了新起点上。这一天指的是

A1997630       B1997631 

C199771         D19971220

24. 详细信息

196710月,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文章《越战之后的亚洲》说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七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该文章表明尼克松

敌视共产主义 坚持孤立中国 维护世界和平 主张建立与中国的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25. 详细信息

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有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26. 详细信息

21分)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结构图

材料二

3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5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8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确立并完善于哪一历史时期?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6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4分)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4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5分)

5)以上材料对于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

27. 详细信息

19分)近来,钓鱼岛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6分)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战场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四: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结合l9世纪末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四中恩格斯观点的合理性。(5)

28. 详细信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289日《中英南京条约》: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害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既嗣后世袭王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60年10月24《中英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一区(按: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付予大英君主并历后嗣,并归属香港界内。”1898年6月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200多个小岛屿(新界,约占香港地区总面积的91%),租借期99年。

材料二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开始了3年零8个月的日占期。194210月中英谈判中,国民政府要求终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收回新界,遭英方拒绝。在194311月开罗会议上,丘吉尔公开反对在亚洲及中国实行大西洋宪章,并声称要让英国国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他说: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只要我在白厅一天,我就要坚持这些传统和维护大英帝国。

材料三 19829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和美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叛,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问题?丘吉尔所谓的传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2)

(3)材料三反映出邓.小平的原则立场是什么?此后中英两国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谈判的结果是什么?(2)

(4)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或结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