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南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 详细信息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制度极为优越           B.该制度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

  C.这种制度在明清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D.鸦片战争时东学西渐进入高潮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无常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谲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4. 详细信息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为民众获得自由提供了重要保障           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是社会不公平、政治动荡的根源           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5. 详细信息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6. 详细信息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7. 详细信息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8. 详细信息

1936824,《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朱徐毛彭等之新动向》中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由此报道可以看出

  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       B.《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

  C.该社评是站在剿匪立场上立论的       D.工农红军已完成了战略转移

9. 详细信息

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时代周刊》这一反映了

  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蒋介石主持抗战大局的认可        

  B.美日远东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决定于国民政府的态度

  C.其对于中国已经开始的全中华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

  D.其对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积极进取”持赞赏态度

10. 详细信息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郑人买履”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2. 详细信息

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13. 详细信息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不相信表象,转而探索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14. 详细信息

鲁迅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道:“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下列对这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描述正确的是

  A.洪秀全掀起天平天国运动                 B.火药开始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C.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限制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15. 详细信息

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B.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C.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                     D.经验总结的推理结果

16.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解放战争

17. 详细信息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18. 详细信息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19. 详细信息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20. 详细信息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21.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贱;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请按次序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派别

  A.儒、法、道、墨      B.法、儒、墨、道   C.墨、儒、道、法     D.法、墨、儒、道

22.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23. 详细信息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 )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24. 详细信息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25. 详细信息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学者们注重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这一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在全面地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新观点综述》

材料三 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严重破坏。(10分)

2)列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0分)

3)写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并分析中国政府选择在此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5分)

26. 详细信息

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明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从15世纪30年代起,(明朝)政府正式取消了用银的禁令,大部分支付都用白银。当时大明宝钞还在发行,民间则使用白银支付,在纸币贬值的情况下,民间用白银来保存自己财富的价值,对于白银的需要,超过商品流通对于货币的正常需要。……白银货币化使得明代国家的货币垄断权受到削弱,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经济控制力严重弱化,明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制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         ——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和荷兰也开始把西班牙白银运往东方。1601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出75万英镑的西班牙白银(约合250万杜卡特)到远东,多数流入中国;崇祯十年(1637年),该公司船只首次到达中国。“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

材料三 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原为一个荒村,弘治初年居民也不过五六十家。正是在这一时期,居民开始从事丝织业。至万历、天启年间,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巨镇。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道盛泽镇的繁华:“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养蚕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稠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货币政策的变化。(2分)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5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论述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带来的影响。(8分)

27.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2分)两位作者有何共识?(2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