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21年初周练——两次鸦片战争训练题(一)【含详解】

1. 详细信息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 详细信息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3. 详细信息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4.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5.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6. 详细信息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8.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

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

9.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10.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这个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的通商口岸少,关税税率高

B中国不习惯用洋货

C中国人民过于贫困,购买力太低

D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抑制作用

11.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A1840年、1856   B1840年、1883   C1860年、1894   D1860年、1900

12.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       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13.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14.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吏治败坏               D民性懦弱

15. 详细信息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16.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17. 详细信息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18.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19. 详细信息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20.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

年份

1804

1809

1814

1820

1825

1830

1835

1840

银一两合铜钱数

919.9

1065.4

1101.9

1226.4

1253.4

1364.6

1420.0

1643.8

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1. 详细信息

1858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2. 详细信息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

B谋求制敌之道

C缺乏理性反思

D改进外交策略

23. 详细信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海防转变为海防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24. 详细信息

1869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25. 详细信息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26. 详细信息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7. 详细信息

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8. 详细信息

186O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美国

A国力强大不屑于炫耀武力

B与英国侵华存在本质差别

C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D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

29.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B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30. 详细信息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31. 详细信息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32.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在续订条约时,英国明确要求在条约中写上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字。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等字样,英国的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

A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B已经放弃了华夷之间的藩篱

C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D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

33. 详细信息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34. 详细信息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35.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36. 详细信息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37. 详细信息

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38. 详细信息

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39. 详细信息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消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40. 详细信息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41. 详细信息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42. 详细信息

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赔款2100万银元

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43. 详细信息

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44. 详细信息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据此可知,此项新政策的实施

A打破了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

B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

C提供了中国自强运动的良好环境

D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5. 详细信息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46.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47. 详细信息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材料中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

A中英双方实力的变化造成的

B世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C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D中英文化观念的冲撞

48. 详细信息

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49. 详细信息

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

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

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

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50.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

B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

C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

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51. 详细信息

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52. 详细信息

读下表,下列相关的解读最正确的是中英贸易概况(单位:千两)

时间

中国对英输出额

英国对华输入额

1790~1794

5844

5008

1800~1804

7557

7716

1820~1824

6525

9816

1830~1833

7335

9950

A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B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入超地位

C中国的商品价格远高于英国商品价格

D19世纪英国迅速扭转了对华贸易的逆差局面

53.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 B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54.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55.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

A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

C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56. 详细信息

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7. 详细信息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58. 详细信息

1876李鸿章针对领事裁判权问题提出:中西律例迥殊,本难合一,若如所议另立通商章程详细规条……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由此可知,李鸿章目的在于

A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

B促进外交体制近代化

C变革中国传统的律法

D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59. 详细信息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60. 详细信息

1864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A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

61. 详细信息

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62. 详细信息

咸丰年间,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不但获得了原先中央所有的筹饷权、募兵权,即连设立藩司之外财政机构的事实也得到清廷默许。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                            B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C内外危机影响权力结构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63. 详细信息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

64. 详细信息

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65.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

66. 详细信息

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分析,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经济严重依赖

D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7. 详细信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

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                                   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

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                                    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

68.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现象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69. 详细信息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己国律例核办。这一约定

A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促进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

70. 详细信息

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A最惠国待遇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自主权

71.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D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

72. 详细信息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73. 详细信息

1842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

C即将开始洋务运动

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

74.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的同义词。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

B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

C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

D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

75. 详细信息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

76.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77.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日本外务大臣声称:“讲和条约中有关通商上之让与,与其说于我有利,莫如说于欧洲各国更大为有利从新开辟港口、扩大航线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欧洲各国将立即享受其利益。”“各国将立即享受是因为

A列强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

B《南京条约》给予英国协定关税权

C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

D《马关条约》使日本可在口岸设厂

78. 详细信息

19世纪40年代,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和约,企图一劳永逸。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的主张,如1884年,总理衙门向各国明确表达了修约的期望。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外交的近代化得以实现                            B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萌生                             D逐渐掌握了外交主动权

79. 详细信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载,在道光时代统治者的目光中,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

A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极小                            B没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捍卫主权问题上不作为                             D屈服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80.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 更是 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C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鸦片战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1.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82. 详细信息

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83. 详细信息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84.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85. 详细信息

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

C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

86. 详细信息

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87.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88.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89. 详细信息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90. 详细信息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91. 详细信息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92. 详细信息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材料二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美国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10

93. 详细信息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94. 详细信息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时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街门表示:帷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已普遍形成。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95. 详细信息

材料一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也是我国近代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在缴纳2.5%(即进口税率的一半)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我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这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此后的几次降税涉及商品范围有限,对关税总水平的影响均不大。200671日,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80%18%-65%降至25%10%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近代低关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加入WTO后调低关税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近现代低关税的不同点。

96. 详细信息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97. 详细信息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8. 详细信息

材料

1800

改良后的蒸汽机中,62%被用于为炼铁炉、面粉厂等工业提供旋转动力

1816

英国阿美士德率团访华,因为礼节等分歧,未能谒见嘉庆帝

1843

中英签订《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9世纪

50年代

荷兰、丹麦、普鲁士等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法国大大降低钢铁和五金品材的关税

1860-1861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与清政府用平等礼节;成立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交往

1872-1894

近代中国民营企业达到100多家,分布在纺织、面粉,造纸、船舶修理等多个部门

1895

台湾发布战斗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1898

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99. 详细信息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

19时期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1912年到1919

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适动

20世纪20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

20世纪40年代

中共七大、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0. 详细信息

时间

事件

17-18世纪

清朝处于鼎盛时期;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19世纪中后期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0-1949

清政府时期:签订《辛丑条约》,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北洋政府时期:签订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抗日战争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9-1978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1978年以来

实施改革开放,陆续开放一些沿海城市;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