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北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 详细信息

2.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3. 详细信息

3.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4. 详细信息

4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

5. 详细信息

5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6. 详细信息

6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7. 详细信息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8. 详细信息

8.  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体现公平公正                   B. 安稳人心,巩固政权 

    C. 更有效选拔人才                 C. 加强中央集权

9. 详细信息

9.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10. 详细信息

10.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可见,唐朝御史台

A.职能广泛,地位重要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属于中央司法机构                            D.有效抑制了吏治腐败

11. 详细信息

11.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12. 详细信息

12.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则监察(百官)而懂()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票拟批答,以备顾问

13. 详细信息

13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

14. 详细信息

14.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15. 详细信息

1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16. 详细信息

1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应为

A.五口通商权        B.领事裁判权         C.最惠国待遇        D.内地传教权

17. 详细信息

17.袁南生在《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中写道:《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这最能反映出清政府

A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不顾民族利益

C不认真履行条约                D对世界大势认识不明

18. 详细信息

1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巨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19. 详细信息

19.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20. 详细信息

20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天京保卫战

21. 详细信息

21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作者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22. 详细信息

22.义和团运动期间,发生了山东高密的乡民抗德筑路事件。时人分析原因道:“查明此次聚众阻工。实因华德铁路公司屡议改道,致有碍濠里水利。实因办事不遵章程,挖毁苗麦、菜蔬;遇有坟墓,不待迁徙,即行刨掘;地价又未预发所雇华工,复遇事借势欺压乡民,乡民愤恨已久。”材料反映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高密民众仇视铁路盲目排外         B.铁路设计有碍水利、挖毁苗麦

C.铁路修筑不尊民俗盘剥乡民         D.帝国主义野蛮凶残危及民生

23. 详细信息

23.右图是光绪(1875年即位)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这…年旧历闰八月)外国侵略军以“未按职  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的布告(局部)。由此得出

A.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B.表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D.这一情形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华期间

24. 详细信息

24.《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25. 详细信息

251912212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26. 详细信息

26.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27. 详细信息

27.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材料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           B.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

C.中华民国的局限性                 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28. 详细信息

28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29. 详细信息

29.“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皿,革命精神。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0. 详细信息

30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31. 详细信息

3119381010,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周恩来这段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肯定孙中山联合各派力量促成革命成功的做法

B.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

C.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D.迫使蒋介石接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2. 详细信息

32.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系”在该作战计划指引下国民政府发起了

   A.百团大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淞沪会战

33. 详细信息

33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34. 详细信息

341941 12 24 日至1942 1 15 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 12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35. 详细信息

35.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是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B.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

36. 详细信息

36.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河北西柏坡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以下信息中正确的是

A冈山——八七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B延安——中共“七大”——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C.遵义——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D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7. 详细信息

371946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A.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C.精简机关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38. 详细信息

38.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大总统誓词                        新中国成立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39. 详细信息

39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11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共党员组成,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④《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0. 详细信息

40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41. 详细信息

4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42. 详细信息

42.《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多丽丝·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43. 详细信息

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4分)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44. 详细信息

2.(1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皇帝)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

——清学者李兆洛在《皇朝藩部要略》

材料二 古代中国疆域之边有“内边”、“外边”之分。17世纪以来,荷兰侵占台湾,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和沿海地区的外患日益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这种变化的形势,仍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边疆政策而不思防备外患,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明日黄花。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1957年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我国边疆防务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制度及其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