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

A.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        B.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

C.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2. 详细信息

2.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3. 详细信息

3. 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   D.为了教化子孙 

4. 详细信息

4.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朝实行了      A.世袭制          B. 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分封制   

5. 详细信息

5.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6. 详细信息

6. 《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7. 详细信息

7. 清代学者王国维指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8. 详细信息

8.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9. 详细信息

9.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0. 详细信息

10.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秦简的记载  C.民间的传说  D.史家的学术观点  

11. 详细信息

11.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D.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12. 详细信息

12.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13. 详细信息

1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4. 详细信息

14.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 详细信息

15.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6. 详细信息

16.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17. 详细信息

17.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8. 详细信息

18. 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A.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    B.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C.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    D.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19. 详细信息

19.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 详细信息

20. 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21. 详细信息

21. 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22. 详细信息

22.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3. 详细信息

23.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

A.废除宰相制度   B.建立内阁制度   C.打击勋贵集团   D.强化君主专制 

24. 详细信息

24.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25. 详细信息

25.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6. 详细信息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8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

(3)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3分)

27. 详细信息

27题材料题:(共25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