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北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 详细信息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3.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4. 详细信息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

5. 详细信息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 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6. 详细信息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 详细信息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8. 详细信息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     132

42     104

82     527

64     1126

43     537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     459

19     131

51     545

15     205

43     976

39     511

广东

    

72     1270

71     1959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9. 详细信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10. 详细信息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11. 详细信息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2. 详细信息

 结合《1894年在华外资工业数据统计表》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厂商类别                                      数据           资本(中国元)

造船厂和修船厂                                 12             4943000

茶叶加工                                        7             4000000

机器缫丝                                        7             3972222

进出口加工业(茶叶加工和机器缫丝业除外)       19             1493000

其他轻工业制造业                               39             3793000

电力厂和自来水厂                                4             1523000

合计                                           88            19724000

 A.外商企业的出现始于鸦片战争          B.在华外资工业都是轻工业

C.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是合法的          D.当时中国是外企一统天下

13. 详细信息

据记载:从1900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B.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14.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849

1855

1863

306

331

867

44

133

437

3400

142099

142357

300500

8584

52547

157191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15. 详细信息

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16. 详细信息

图的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这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   )

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

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

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

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

………

 

A.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D.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17. 详细信息

1956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18. 详细信息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9. 详细信息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0. 详细信息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1. 详细信息

 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22. 详细信息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3. 详细信息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24. 详细信息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5. 详细信息

1862626,《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6. 详细信息

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27. 详细信息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28. 详细信息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29. 详细信息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人中国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30. 详细信息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洋务运动之后    C. 戊戌变法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31. 详细信息

14分)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 “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材料二    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材料三   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982《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经济立法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8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和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4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哪些原则。(2分)

32. 详细信息

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一一(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