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甘肃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古希腊阶级阶层中的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

A.反对使用奴隶                     B.废除民主政治

C.夺取旧贵族的土地                D.反对贵族专权

2. 详细信息

梭伦改革的目的是

A、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B、给予平民足够的政治权利  

C、削弱贵族势力                          D、消除氏族制度的残余

3. 详细信息

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的

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雅典贵族

4. 详细信息

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5. 详细信息

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这一措施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③有利于限制贵族兼并土地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废除“世卿世禄制”                          

7. 详细信息

下列言论与商鞅的思想不相符的是

①“刑不上大夫” ②“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8. 详细信息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有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9. 详细信息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0. 详细信息

说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1. 详细信息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

12.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13. 详细信息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 详细信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15. 详细信息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16. 详细信息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问 题无关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市易法

17. 详细信息

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

   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D.实行“恩荫”制度

18. 详细信息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

19. 详细信息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20. 详细信息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21. 详细信息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在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傅,指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注:徇,游街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一家的思想?(2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新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6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4分)

22. 详细信息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6分)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4分)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6分)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