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专题练习

1. 详细信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敢加也         加:增加。  

B望其旗靡         靡:倒下。

C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必以情           情:实情。  

(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         师:军队。

B公将驰之         驰:追赶。   

C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5).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向下察看车轮,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国军队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B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7).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这一仗。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8).下列选项中对《曹刿论战》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记述的是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B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最终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在第3段中,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他认为只要蓄养士气就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9).下列选项中对《曹刿论战》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是详细的记叙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

B、作者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场景时,下笔极其简洁以“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文章1段叙述了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鲁国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

(10).下列选项中对《曹刿论战》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一论战一参战一释疑)

B在战场上,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字,却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政治远见。

C面对 “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的前两个回答都遭到了曹刿否定,曹刿认为这不过是“小惠”和“小信”。

2. 详细信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私我也                   私:偏爱。

B朝服衣冠               服:衣服。     

C旦日                     旦日:第二天。

(2).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             美我:认为我美。

B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C闻寡人之耳               闻:听说     

(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时而间进               间:中间     

B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C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4).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明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5).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C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6).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B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7).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今天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嫔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8).下列选项中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B邹忌询问妻子自己与城北徐公谁更美,在妻子表示邹忌比徐公美时,他相信了妻子对自己容貌的赞美和肯定。

C本文中,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是一位开明而明智的君主。

(9).下列选项中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与城北徐公相差甚远,而之所以妻、妾、客都歪曲事实,是出于各自的原因(“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而有意讨好邹忌。

B、文章“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

C、邹忌直言相谏的忠勇,让齐王不得不听从他的谏言,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

(10).下列选项中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中,邹忌敢于进谏,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心臣子。

B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这三种情况来类比齐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的处境。

C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根据谏言的不同情况设立了上、中、下三种奖赏,政令下达后立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详细信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盖追先帝之殊遇”中“追”的意思是(    

A、追赶     B、追念    C、感激

(2)、“恢弘志士之气”中“恢弘”的意思是(   

A、发扬,发展     B、扩大、扩张     C、弘扬、显示

(3)、“引喻失义”中“失义”的意思是(     

A、不合道义      B、不合道理     C、不合情理

(4)、“陟罚臧否”中“臧否”的意思是(     

A、赞扬和批评     B、好人坏人      C、善良和邪恶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痛恨”的意思是(    

A、痛苦、怨恨     B、痛心、痛恨     C、痛心、遗憾

(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意思是(    

A、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

B、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秋季。

C、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才缺少,钱财不足,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

(7)、“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的意思是(      

A、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B、一定能够弥补缺点不足,有很多益处。

C、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很大的好处。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的意思是(    

A、这些都是坚贞善良、能够坚守气节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B、这些都是坚强勇敢、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C、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9)、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哪条建议是核心(     

A广开言路    B、亲贤远佞  C、严明赏罚

(10)、诸葛亮尽力辅佐刘禅的根本原因是(       

A、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    B、怕损害先帝的英明    C、想要兴复汉室

4. 详细信息

  若夫淫雨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日星隐曜”中“曜”的意思(     

A、阳光     B、亮度     C、光芒

(2)、“樯倾楫摧”中“倾”的意思(     

A、倒下     B、倾斜     C、折断

(3)、“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     

A、景色    B、色彩    C、日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求”的意思(     

A、追求    B、探求    C、寻求

(5)、“去国怀乡”中“国”的意思(    

A、国家     B、国都     C、家乡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意思是(    

A、沙洲上的鸥鸟时飞翔,时而聚集,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

B、沙洲上的鸥鸟时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

C、沙鸥时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

(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思是(   

A、有时大片烟雾一起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漂浮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B、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升上天空,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C、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    

A、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B、不因外物而喜和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

C、不因外物而开心和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痛苦。

(9)、下列选项不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表达的情感的一项是(   

A、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B、自勉和对朋友的劝勉、期望之情    C、对迁客骚人的批评讽刺之意

(10)、体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 详细信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齐谐》者,怪者也”中加点字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A记载        B书写         C志向

2.“北有鱼,其名为鲲”中加点字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同“溟”江            B同“溟”湖         C同“溟”海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是因为它高远看不到尽头吗?

B天空苍翠,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高远看不到尽头吗?

C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上看天一样罢了。

B从天上往下看,也不过如此罢了。

C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天空中看地上一样罢了。

5.《北冥有鱼》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 博闻强识,增强本领      B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C冲破封建束缚

6. 详细信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选”中加点字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A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B品德高尚;才干出众       C贤明高尚;能力强大

2.“男有分,女有归”中加点字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女子出嫁      B女有归宿       C女子回娘家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长辈,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儿子

B因此人们不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只是守护自己的子女

C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B这样一来,闭塞了图谋之心,不会兴风作浪,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C这样一来,闭塞了图谋之心,不会兴风作浪,盗窃财物的事就不会发生。

5.根据文章所说,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贫乐道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 详细信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舜于畎亩之中”中加点字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发起   B兴起    C发迹

2.“百里奚举于”中加点字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市朝   B集市   C市井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忧困,思路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挣扎,心思忧虑,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路堵塞, 然后才能振作。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上看到,让人听到,才能被人们了解。

B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上看到,流露在声音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C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根据文章看,导致一个国家衰败的原因,不包括(      

A缺少征战沙场的武将     B缺少直言进谏的臣子     C缺少实力相近的国家并存

8. 详细信息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俨然    A整齐的样子     B整整齐齐     C平整的土地

2.下面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阡陌    A纵横交错    B田间小路     C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

3.下面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     B具有     C详细

4.下面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绝境    A没有出路的境地   B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C非常美好的地方

5.下面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延长   B筵席    C邀请

6.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B老人和小孩,并且安闲快乐。     C老人和小孩,都很快乐。

7.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A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B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C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8.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C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10.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主要表现的是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富足的特点;

9. 详细信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山不在高,有仙则”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名              B、名字           C、命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鸿雁              B、大             C、 红色

3.“可以素琴,阅金经”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弄              B、调整            C、 调动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丑陋的屋舍,只因为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为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C、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为主人的学识高就不感到简陋了。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B、苔痕蔓延到阶上,把台阶都染绿了;草色映入竹帘,把室内都染上了青色。

C、苔痕蔓延到阶上,把台阶都涂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丝和竹子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B、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书案和书籍劳神伤身。

C、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7.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B、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C、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8.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引经据典,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愤世嫉俗的情趣。

B、文章结尾引经据典,突出了作者豁达大度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文章结尾引经据典,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 详细信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可爱者甚”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番茄            B、多            C、很

2.“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亲近而不庄重            B、玩弄           C、 亵渎

3.乎众矣”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便宜             B、适宜           C、应当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颜色可爱的很多。

B、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C、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相爱的很多。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显得很妖艳。

B、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受不住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C、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B、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闻不到了。

C、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的后人就很少了。

7.作者对菊花、莲花、牡丹三种花的态度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事态度未免有些积极。

B、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C、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权贵,虽有些庸俗,但也无可厚非,不应指责。

8.《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析都正确的一项是(   

A、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安贫乐道;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名逐利贪图富贵。

B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逸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洁身自好、不与人们相互融合;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美好生活条件。

C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逸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名逐利贪图富贵。

11. 详细信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断焉。

1.“惩”的意思是(                                     

A. 苦于           B.惩罚           C.介于

2.的意思是(   

A. 七八岁        B. 才、刚。       C.换牙。

3.: 的意思是(  

A. 同“垄”B. 同“垄”,高地。   C. 同“垄”,山冈。

4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B.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回来。     C. 冬夏过节,才能返回一次。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连山上的一点毫毛都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B.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C.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6.“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不会增高加大,怎么还怕挖不平吗?

B. 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C.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7.“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下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愿望的一项(     
A.
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B.
反映了人们与大山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C.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8.下列选项中,不完全是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的一项(   

A.山高,面积大;运石路途远;       B. 工具简单; 人少:       C. 愚公年纪大;他人的嘲讽

9. 下列选项中是愚公要移山的原因的一项(   

A.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2. 详细信息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加惠”的意思是(      )

A.施予恩惠        B.施加恩惠        C.给予恩惠

2.“广”的意思是(      )

A. 增广、扩大。 B. 增广、扩充。     C. 增加、扩充。

3.“缟素”的意思是(      )

A. 白色丧服。

B.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C. 白色的绢。

4.“挺”的意思是(      )

A.拿             B.起                C. 拔

5.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辈,所以不注意他的土地。

B.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辈,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C.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愿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而已。

B. 平民的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C.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8.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却不答应的原因,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知道秦王以大易小包藏祸心。

B.借易地之名行吞并之实。

C. 发现安陵有唐雎这样有胆有识的谋臣,意在修好。

9.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秦王是         的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强中干          B. 阴险狡诈             C. 色厉内荏

10.下列选项中不是唐雎能不辱使命的原因(       )

A.不为秦王谎言所动,拒绝易地要求。

B.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

C.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要恐吓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