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北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 详细信息

商王朝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②开始出现“家天下”局面

  ③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  ④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详细信息

、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特别强调华夏民族与夷狄、胡蛮的分别。与这种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西周的宗法制   B.秦汉的郡县制 C.隋唐的科举制    D.明清的内阁制

4. 详细信息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

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5. 详细信息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 )

A.行省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7. 详细信息

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 )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 详细信息

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

分封遗风宗法观念皇权思想世袭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详细信息

、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A.节度使   B.枢密院   C.三司使   D.转运使

10. 详细信息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

11. 详细信息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2. 详细信息

周初.周公封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晋.唐代宗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

唐代节度使和西周诸侯的共同之处是 ( )

①与天子有宗法关系   ②所在地后来发展为割据势力

③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④职位设置的初衷为拱卫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 详细信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稍有变动而已。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
秦朝分封制、宋朝宗法制      B.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C.
秦汉郡县制、宋朝行省制     D.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14. 详细信息

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  A.军功授爵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5. 详细信息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内阁

16. 详细信息

《元史·释老传》记载:“及得西域(西藏),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

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表明元代( 

A.相权被分割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17. 详细信息

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8. 详细信息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19. 详细信息

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   )
A
.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0. 详细信息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
.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
.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21. 详细信息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2.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23.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24. 详细信息

公元前213年,在秦朝都城咸阳的街面上,发生了一起因买卖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

并惊动了官府,将对此次事件进行直接管理的官员应是(  )

A.奉常  B.丞相    C.少府  D.廷尉

25. 详细信息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隋唐科举制 

26. 详细信息

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 )

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

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7. 详细信息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九卿

28. 详细信息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

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29. 详细信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这是指古代哪一种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30. 详细信息

 “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字下边的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

A.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B.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

C.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31. 详细信息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

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2. 详细信息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关于这一论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C.揭示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33. 详细信息

《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

34.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35. 详细信息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36. 详细信息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37. 详细信息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38. 详细信息

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A.世卿世禄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9. 详细信息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最主要的不同是       

    A.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元朝中央实行的是一省制

    B.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关

    C.唐朝有中书省是审议机构:元代中书省则统领百官

    D.唐朝的中书省是执行机构:元朝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40. 详细信息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 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
.《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41. 详细信息

10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分)

2)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 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3)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什么发展趋势?(2)

42. 详细信息

10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

(2)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