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辽宁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周地方实行的是分封制②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③“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是因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④汉代实行分封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详细信息

孔子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对孔子所说的礼认识不正确的是(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

C.追求和谐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D.体现了思想保守的一面

3. 详细信息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技术反应”的是①《海国图志》   ②辛亥革命    ③洋务运动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 详细信息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5. 详细信息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  

A、继续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C、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D、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

6. 详细信息

选官是政治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B.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C.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D.明朝内阁是中央级行政机构,但始终无法定地位

7. 详细信息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8. 详细信息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9. 详细信息

自西汉始,皇帝就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办法要么是起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要么是分化肢解相权,皇帝从中垂直统治。属于后者的是      

A.汉唐        B.唐宋      C.宋元       D.明清

10. 详细信息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11. 详细信息

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   

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B.分割知州行政权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D.分割地方军事权

12. 详细信息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结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3. 详细信息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男尊女卑思想      B.专制王权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      D.家族宗法观念

14. 详细信息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15. 详细信息

口号、宣言、论断的出现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以下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16. 详细信息

1939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7. 详细信息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18. 详细信息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9. 详细信息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0.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 “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21. 详细信息

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创办永利碱厂时,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起初反对,后又要求合作,范旭东以“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将卜内门公司拒于永利大门之外,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民族工业与列强企业存在矛盾 范旭东是位爱国资本家

民族企业可以从根本上破除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民族工业的发展处境艰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 详细信息

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局限是(    

A.一心“曲全邻好”,不敢轻言战事 B.“中体西用”限制了西风东渐向政治领域的扩展

C.没有通过长期努力,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D.热衷于“以夷制夷”,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23.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 详细信息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5. 详细信息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责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13分)

26. 详细信息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12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 详细信息

((15分)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28. 详细信息

15分)材料  端方在清末,绝对属于满人中的翘楚。他思想开明,又能干。早在戊戌变法中,他就是满人中不多的变法支持者。晚清预备立宪,他更是非常卖力的推动。外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中,他是最重要的一位。他在地方任上,一边大力改革,一边着力防范革命党,但处置起来却比较温和。若不是慈禧和光绪翘得太早,端方没了靠山,遭政敌算计,罪名是在慈禧的葬礼上沿路照相,作为满清能臣,他理应在后来的政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清王朝的倒计时的几个月,端方被重新起用,受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不久就赶上保路运动。他从湖广总督那里讨了一个多标的新军,入川弹压。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尽管端方刻意隐瞒武昌的消息,但他所带领的这一团士兵,还是变得躁动起来。端方闻到了气味,却无处可逃,被士兵斩首。就这样,端方成了清亡之际,名气最大的牺牲者。一个异族统治的朝代灭亡,牺牲掉的,往往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人。                     

——摘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端方作为满清能臣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的角色。(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端方成为“牺牲者”的原因。(8分)

29. 详细信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先后颁布了《劝谕蒙藏令》、《蒙藏主权声明》、《劝谕汉、满、蒙、回、藏联姻令》、《恢复达赖喇嘛号令》等政令。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未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使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材料二  《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幸福。”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依据材料概括袁世凯政府为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9分)

2)简要分析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