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A.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 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 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 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论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的。因此, 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宁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B. 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C. 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D. 个人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与天理打通,与天下打通,达致“平天下”。【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提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B. 第二段借助一些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C. 通过辨析“天下”的两种含义,论述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D. 文章首尾均提到了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家国”的重要性,有较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可见一旦礼崩乐坏家国将分崩离析。B. 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表明政治伦理化更为明显。C. 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因而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D. 儒家“致良知”是指在从事家国公共事务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良知,要领悟更要践行天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