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初二(1)班同学在讨论男女同学交往的话题时,形成以下几种观点,你最不认同的是(       )   A.男女同学不要交往,以避免早恋    B.男女同学要多交往,以取长补短             C.男女同学要正确交往,互帮互助    D.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有利于集体的团结      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④.,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讨伐 C.交友未笃                               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道德与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