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16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葡萄牙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产量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白银的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日:“王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日:“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日:“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或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或去绍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这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太祖将伐刘表,问或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已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除亢父令         除:授予官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冲击。     C.其辞悖慢         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示:给……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苟或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    )     ①举孝廉,拜守宫令        ②公能断大事,应变元方     ③待或以上宾之礼        ④可显出宛、叶而闻行轻进,已掩其不意     ⑤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⑥以彰殊勋,密以咨或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颗就认为他不同寻常,很推重他。董卓之乱时,苟或辞官到了冀州,后来跟随太祖。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太祖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苟或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很有见识和谋略。他分析太祖在气度和谋虑上都胜过袁绍,即使袁绍目前实力雄厚,也难有所作为,太祖听了很高兴。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苟或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5分)     ②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5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