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贵州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宋代《青箱杂记》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该记载表明

A.农村集市的形成始于唐朝  

B.宋人曾详细研究村市的名称

C.唐代岭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D.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存在草市

2. 详细信息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 详细信息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埋转移

C.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4. 详细信息

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己开始资本输出              B.民族资产阶级己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              D.英国造船技术世界倾先

5. 详细信息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1650

1750

1850

欧洲

100

140

266

非洲

100

95

95

亚洲

330

479

749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

B.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C.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D.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6. 详细信息

1977年,严中平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殖民主义海盗哥伦布》一文,论述了哥伦布西航的目的是侵入、掠夺中国,客观上直接使印第安人和非洲人民陷入灾难浩劫之中。因此,他认为站在中国和“印第安人的立场上评价哥伦布必须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该学者对哥伦布远航的评价

A.遵循了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B.基本上与其远航的客观效果相符合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

D.忽视了哥伦布远航的客观进步作用

7. 详细信息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在1850年以前,帆船占世界航运的比重高达99%以上,而在 1899年时却不到1/4。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钢铁工业的进步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动力技术的革新   D.化学工业的突破

8. 详细信息

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例如1846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改变这些政策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

C.表明英国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

D.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9. 详细信息

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世纪中未有上升,而在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   

B.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D.贵金属大量输人冲击市场

10. 详细信息

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1)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2)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3)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表明    

A严重社会问题使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英国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

C严重社会问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的

D.自由党人认识到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长治久安

11. 详细信息

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重商主义的推行

12. 详细信息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13. 详细信息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

1936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的衰落加剧民生痛苦            B.积累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14. 详细信息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15. 详细信息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l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16. 详细信息

 “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蔡元培先生在这篇挽联中缅怀的是

A.李鸿章            B.张謇           C.林则徐         D.曾国藩

17. 详细信息

.“夫四民(土、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胥(皆)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胜言矣。”这段话的主旨是

A. 主张大力兴办民族工业

B.主张维护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C. 反对引进外国机器大生产

D.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18. 详细信息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 

B.开展洋务运动求强求富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19. 详细信息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创造了有利环境

B.列强放弃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时节

C.倡导国货成为潮流,拓宽了市场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拥有政策保障

20. 详细信息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21. 详细信息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2. 详细信息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23. 详细信息

19791126,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重新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主张

24. 详细信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等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25. 详细信息

1997,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19991,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26. 详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 详细信息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28. 详细信息

198511,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29. 详细信息

.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表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30. 详细信息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31. 详细信息

12分)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片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18)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

500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1911

300

5600

31

510

1911919

600

13000

75

1625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9分)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

1956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5分)

33. 详细信息

10分)为庆祝建国66周年,学校准备举办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来参加筹备工作。

1)展览的内容要求呈现“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2分),准确写出一五计划时间(1分)及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3分)

2)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2分)

3)你搜集的资料将有哪些类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