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以下事例中,不属于系统优化的是() A . 能根据路况智能调节的信号灯开始取代普通信号灯 B . 农作物套种 C . 网箱活水养鱼取代传统养鱼方式 D . 小区取消绿化带,建设停车场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表现性”的艺术。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而是经由节奏、韵律、姿态对生活动作进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来表现生活,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拉开了距离。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高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古典主义将这种原则充分运用在戏剧之中,高乃依《论三一律》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摹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却尽量避免因注目于对事物的逼真摹仿而丧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们要防止“谨毛而失貌”。与西方美学“模仿说”以物为主、心附于物、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说”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重视人的感觉和诉诸联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欣赏一幅画只注重运笔是否气韵生动,可能并没有留心它是否逼真,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离神合”。   戏曲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重在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失去女儿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自叹命薄,难苦怨他”的心境、“叹衰年倦体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客观景色经过人物感情过滤之后转换了寓意,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戏曲叙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 (1) 下面对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通过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然后进行加工,再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 B. 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C. 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 D. 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 (2) 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  ] A. 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 B. 剧中人物高兴时演员放声大笑,剧中人物悲伤时演员失声痛哭。 C. 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 D. 把椅子摆在舞台上,它既是椅子,也可以成为寒窑或者监牢的门,还可以是井。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在这种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写实戏剧特别强调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从而最终导致了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 B.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 C. 中国戏曲演员将人物内在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D. 中国戏曲演员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
通用技术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