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38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38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教材版本:生物学
试卷分类:生物中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 . 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 B .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 C . 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 . 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2. 综合题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注: 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 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 (1) 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A . 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 . 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 . 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 . 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 (2)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 (3) 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3. 单选题
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 . 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 . 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 . 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 实验探究题
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 两组实验:水温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放置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 (1) 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的(定向/不定向)。
  2. (2) 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的(定向/不定向)。
  3. (3) 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5. 单选题
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 . 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 . 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 . 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点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地雀数量(只)

地雀种类

1977年

1980年

大地雀

300

225

中地雀

600

150

600

30

小地雀

12

1

  1. (1) 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 (2) 比较1977年-1980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发现三种地雀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增大”或“减少”)。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是
  3. (3) 1985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鸟喙的平均值逐渐
  4. (4) 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中地雀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有关。若要揭示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需要从遗传物质的研究着手进行。
7. 单选题
表为某科学家研究某地区污染前后桦尺蛾体色与环境关系的实验结果。桦尺蛾体色数量的变化是(   )

观察时间

项目

浅色桦尺蛾数

深色桦尺蛾数

环境污染前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126

28

环境污染后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32

112

A .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 环境污染把桦尺蛾熏黑了 D . 为适应环境产生了定向变异
8. 综合题
滇池是云南省滇中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滇池中有藻类、水草、浮游动物、螺蛳、鱼、红嘴鸥等生物,图  为滇池中食物网简图,表  为滇池受到某种重金属物质污染后,重金属物质在部分生物体内的分布数值。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重金属物质的含量(单位m g /g)

藻类、水草

0.04

浮游动物、螺蛳

1.24

食肉的鱼类

3.42

红嘴鸥

75.5

  1. (1) 螺蛳体外有坚固的螺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2. (2)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在上述食物网中请写出一条含有螺蛳的食物链,其中螺蛳和浮游动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3. (3) 从表 1 的数据分析可知,重金属物质在各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呈现特点。
  4. (4) 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 20~25℃左右,水温达 15℃以下和 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说明螺蛳的摄食与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同时也是螺蛳对水温变化的一种。从进化而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 综合题
蛇类所捕食的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分布广泛。红纹滞卵蛇是我国湿地环境中常见的蛇类,野生环境中体表具有“纵纹”和“斑块”两种花纹。“纵纹”类似于荷叶叶柄的 纹路,而“斑块”则容易藏在芦苇、香蒲等植物叶丛的投影中。

  1. (1) 蛇是爬行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2. (2) 蛇类唾液中缺乏人唾液中含有的酶,却含有蛋白酶。有人在试管中加入 2mL 蛇的唾 液和 5mL 淀粉溶液,一定温度下处理 10 分钟,加入碘液后试管中溶液(变/不变) 蓝色,蛇的消化酶种类适应于它们肉食性取食类型。蛇的消化系统组成与人类似,食物也主要在中被消化吸收。
  3. (3) 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的湿地环境中,分布的红纹滞卵蛇可能以花纹类型为主, 因为另一花纹类型的幼蛇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被捕食而遭到淘汰。这说明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决定进化的方向。
10. 单选题
《马铃薯传奇》中写到: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 . 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C . 由文章推测,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D . 现代马铃薯是野生马铃薯为了人类食用而产生的有利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