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学情检测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学情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语言表达
中国的科研项目不乏极具古典文化内涵的命名,比如探月计划“嫦娥”、火星车“祝融”、月球车“玉兔”、行星检测任务“天问”、大型多功能运输机“鲲鹏”、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请仿照例句,任选两个名称,阐释命名理由。例:“玉兔”常见于“玉兔捣药”等古代民间传说,这个命名不仅体现了月球车小巧、敏捷的特点,也阐明了中国的探月使命与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

材料一

你多久没去商场了? 多久没去过商场顶楼了? 你或许还以为商场顶楼只是餐饮或者电影院,但是现在“寺庙”、美术馆、装置艺术、摩天轮、空中花园、凌空 跑道……都出现在顶楼,甚至有人把山搬进商场,楼顶即山顶,一览城市小。例如南京的德基商场,因为顶楼德基美术馆的《金陵图》 展览已变成目前最热的打卡 圣地。商场顶楼搞艺术展并非新事物,但却愈演愈烈。美术展只是一个侧面,长春的“有这山”等都在对商场顶楼加码,希望用各种体验和 IP 效应,把年轻人引  到商场,拉到顶楼。

商场们这么努力,追求的都是所谓的“淋浴效应”,即引导商业大楼顶楼的顾客到下面楼层消费。在高层或顶层开幕的各种艺术活动、休闲活动结束后,人们 会在大楼的下面几层产生购买力。B1 层是商场中拥有最大流量的“人气磁石”,需要流量入口的线上品牌或从零开始的新品牌选择 B1 层相当划算,这个套路对好 奇心旺盛的年轻人相当受用。更新迭代最快,网红产品最多、客单价最低。F1 和 F2 层则是商场的排面,奢侈品、珠宝、美妆等成熟品牌通常在此聚集。它们对比 餐饮和服饰品牌客流相对较少,既避免顾客进入商场后的拥挤,又拿捏着“可买可不买”的弹性需求心理,毕竟大部分顾客都会经过低楼层。再往上则是餐饮、电 玩、影院、美术馆,它们属于目的性消费,就算放在较高楼层对客流的影响并不大,还能平衡商场人流,而且楼层越高租金越低,也可以减少品牌的租金压力。可 见,商场各楼层的目的并不一致。

但是商场最近几年活得并不好。电商的迅速发展不断挤压线下商业,年轻人对商场有了两种矛盾的态度,一边漠视,一边谄媚; 一边抛弃,一边争夺。买衣服 被搬到线上,吃火锅被搬到线上,做美甲被搬到线上,商场的一切功能被电商吃光抹净,留下一排排空荡货架。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品牌和公司掺和在一起,成分相 当复杂。如果说 F1 是商场的光鲜表面,那么楼顶的落寞才是底色。比起顾客差评,被漠视更为致命。没人会在意某个商场的顶楼,有个叫“CINE SHOP”的无人杂 货铺,四年里在大众点评仅收获了两条间隔一年多的评价。电商是对商业实体的全方位打碎并重组,既有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及商业模式的巨变,也有与之相应 的审美趣味的更迭。当消费这一行为空前便利后,年轻人对所有新的、可提供全然不同体验的线下商业空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热情。

传统上按年龄、性别、价格进行市场划分的商业模式的打碎重建,根据新一代消费人群特征的审美趣味进行更迭,在商场顶层被漠视的同时诞生了另一种谄媚。 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与生俱来,新品牌或新业态的出现,往往又会借助社交媒体迅速在年轻人间铺开声量,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最大程度收获声量。

(摘编自互联网的那些事《被遗忘的商场顶楼变好玩了》)

材料二

新兴商圈各业态发展向好,为文体娱、生活服务这类承租力较弱的业态提供良好生存土壤,新业态们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窠臼,产生新内容,重构体验, 成为新物种。通常商场楼顶的铺租最便宜,客流量也小。但换个角度想,其可塑性最强、最能整活,是吸引客流由低到高逛遍整个商场的钩子。

如今的商场不再火急火燎的以“买”这一动作,作为成交目的之手段,而是增加更多的娱乐、文化、艺术空间,像是沉浸式的体验场域, “爽着爽着钱包就输 麻了”。

被拼贴的楼顶。贴、混搭、嫁接、蒙太奇,新消费浪潮下的商场和品牌,作出了势必要将一切元素吸进肚子里的姿态。于是传统商场摇身一变成为面向 Z 世代 及新中产阶层消费客群的复合型商场。静安大悦城楼顶建造的 Sky Ring 摩天轮,是国内首个悬臂式屋顶摩天轮,被称为“魔都爱情地标”,静安大悦城靠近黄浦  江、苏州河,整个摩天轮成了名副其实的既“吸睛”又“吸金” 。除了拥有俯瞰江河景色的视野,Sky Ring 还特别擅长与各类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强力驱动客流。

区别于标准化、千篇一律的传统商场,思考如何将其与品牌进行差异化营销,制造热点话题,吸引消费者,才是在“楼顶整活”路子的核心所在。

目前不少城市的商场也纷纷在屋顶建起了摩天轮,但是比起建造大量区分度低的摩天轮,在每个地区具备不同审美风格,通过独特设计主题与当地文化融合, 打造成城市符号与美学新地标,才能使得商场永远处于动态进化中。正是突破套作设计的窠臼,才会让消费者如拆盲盒般永远对商场有期待与惊喜。

美国社会学家 Ray Oldenburg 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后,被星巴克演绎成史上最成功的商业空间概念。这是区别于家庭居住“第一空间”、职场“第二空间” 的公共空间,除了广为人知的咖啡馆,还有城市酒吧、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

事实上,努力在新消费浪潮里崛起的商场们,突破单一买卖功能后,也在试图打造”第三空间”,吸引目标消费者更多停留,更多归属,成为他们的聚集点。 从 90%商户缴纳了提成租金的成绩单看,人们愿意为这样的“第三空间”买单。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 ”这一方面为急于将人们拉回线下的商场提 供了“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这条路的难题,接受新诱惑的消费者,可以为探索而兴奋,但他们却不一定会成为消费者,让商场赚到钱。

营销大师西奥多 ·莱维特曾说: “人们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他们的期望。 ”因而你需要不停地商场中实现反复横跳,进而实现商场真正的目的,通过对商场景

观进一步体验的渴望,从而延长漫游路径,进而增大我消费的可能性。

(摘编自互联网的那些事《被遗忘的商场顶楼变好玩了》 )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场面对电商必须转型,淋浴效应使许多商场越发重视顶层对顾客的吸引力,而漠视其他楼层。 B . 商业模式的打碎重建是不可控的,年轻人的审美观点决定着商场的发展方向,商场转型方法单一。 C . 传统商场的关键性改变,在于将文化类、艺术类活动与商业结合,提供全然不同体验的线下商业空间。 D . 材料一介绍了商场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材料二对打造第三空间提出了看法,也说明了商场未来将被取代。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套用品牌的生命周期来看,B1 层对应的是品牌的新兴,F1 和 F2 则是品牌的成长和巅峰,而最顶层则是品牌生命的终结和坟墓。 B . 商场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对商场景观进一步体验的渴望,从而延长漫游路径,进而增大我消费的可能性。 C . 新兴商圈各业态发展向好,为文体娱、生活服务这类承租力较弱的业态提供良好生存土壤,对传统商场冲击不大。 D . 商场属于资源收集和变现的工具,无论怎么样,商场不会消失,消失的只能是过时的商业形态,消失就会带来革新。
  3. (3) 材料二说,“差异化营销,制造热点话题,吸引消费者”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上海长风大悦城把运动、健身、社交、娱乐、购物混搭在一起。利用粉色凌空跑道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打卡之处。 B . 北京的侨福芳草地用人类移民火星的故事涵盖商场所有空间。在顶楼与联合视觉艺术家合作呈现展览,观众体验效果好。 C .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 IFS。成都潮人约见面,一句“在熊猫屁股下等”,互相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D . 长沙超级文和友将单纯的餐厅转化成集文化体验、众多小吃为一体的美食集市空间,通过夜市,商场式的美食城巨大的流量。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面对商场人气下降,传统商场应如何提高顶楼吸引力? 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文本一: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 包住额头。

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 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眛它们。

“爸爸! 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肝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 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

“医院也……. ”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 ”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

“你也看见了? 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 ”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 “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 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

“那你去哪儿? ”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 他们那是迷路了。 ”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 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 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 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像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拌,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 筹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他把冻像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怅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 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 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 塔——列! ”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 “我要回去。这就回去! ”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

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 ”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 ”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谢谢您!

他站起身,肩晃了,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倭硬。

“您饿了吧?”老汉问, “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 ”他拉起枪,朝林子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物扛了回。三个人瞪大了眼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 ”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一一”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一一”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他。

“您——别走! 我们还会迷路的。 ”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的念头,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生 人连在一起。

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

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乳起来, “你妈妈怎么样?”“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住眼畸,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 1983 年 10 月,有删改)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劫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踩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 B . 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 “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 C . 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D . 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著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 . 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C . 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 . 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 ”则暗示了尼库妻子已经遭遇不幸。
  3. (3) 小说标题“琥珀色的篝火”有什么意蕴?
  4. (4)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桓温、殷浩之争

初,桓温闻石氏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 事久不报。温知朝廷杖殷浩以抗己,甚忿之; 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屡求北伐,诏书不听。十二月,辛未,温拜表辄行,帅众四五万顺流而下,军于武昌,朝廷大惧。

殷浩欲去位以避温,又欲以驺虞幡驻温军。吏部尚书王彪之言于会稽王昱曰: “此属皆自为计,非能保社稷,为殿下计也。若殷浩去职,人情离骇,天子独坐,当此之际,必有任其责者,非殿下而谁乎! ”又谓浩曰: “彼若抗表问罪,卿为之首。事任如此,猜衅已成,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 且当静以待之。令相王 与手书,示以款诚,为陈成败,彼必旋师; 若不从,则遣中诏; 又不从,乃当以正义相裁。柰何无故匆匆,先自猖獗乎! ”浩曰: “决大事正 自难,顷日来欲使人 闷。闻卿此谋,意始得了。 ”彪之,彬之子也。

抚军司马高崧言于昱曰: “王宜致书,谕以祸福, 自当返旆。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 ”乃于坐为昱草书曰: “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 但以比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 运转之艰,古人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 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想足下亦少闻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呈暗弱,德信不著,不 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国家,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 当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 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温即上疏惶恐致谢,回军还镇。

(选自《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 ,有删改)

【注释】 ①殷浩:曾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为司马昱心腹之臣。②驺虞幡: 一种绘有驺虞图形的旗帜,用以传旨解除武装。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想足下/亦少闻之。 B . 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想足下亦少闻之。 C . 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想足下亦少闻之。 D . 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想足下/亦少闻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略,指筹划和治理,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明清两代有重要任务时特设经略。上文经略指治理,下文指宏图大略。 B . 羁縻,在这里指联系。羁縻又指我国古代秦、汉等朝对承认当地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的政策。又称土司制度。 C . 尚书,我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只有六部(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的主管称为尚书。 D . 六军,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即禁军。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这里指全部的人马、军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彪之尽忠职守,屡作建言,面对桓温率兵武昌,先劝司马昱不要让殷浩引退令皇帝孤立,又劝殷浩静观其变。 B . 面对渐渐露不臣之心的桓温,朝廷只好让殷浩参政。殷浩胆小怕事,打算以离职来躲避桓温,但被劝阻。 C . 高崧进谏得当,主要从写信告知利害和出兵讨伐两方面向司马昱详细分析如何让桓温停止北伐,又替他起草书信。 D . 司马昱沉着冷静,善于纳谏。用书信极力劝阻桓温,使他最终放弃北伐。从侧面展现了桓温此时还不能与朝廷称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由吾呈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

    ②当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

  5. (5) 面对桓温出师经略中原,高崧书信中劝阻回师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5.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③吹:通“炊”。

  1. (1)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 “破小寒”点明已是清秋, “散疲顽”暗示此行在繁忙的公务之后。 B . 颔联动静结合,通过“冲”和“放”两字描写出动态的雾和静态的山,写出了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形成了一副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C . 颈联展现了一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 “当树直”暗示无风,一个“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写活了,炊烟、树木、溪水、小桥上下映衬,形成了错综变化之美。

    D . 本诗情景毕露,诗人不仅将沿途景物描摹出来,而且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突出了诗人愉快,轻松的心情。
  2. (2) 联想与想象,描绘“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一句的画面。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人生难免有起伏得失,苏轼在《赤壁赋》 末尾写“”,这两句宽慰客人应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人 生启迪。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化用《论语 ·微子》里楚狂接舆的歌辞,用以表达诗人对过去的觉醒,对未来尚可补救的坚持的两句是:

    ”。

  3. (3) 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载人远行,而且负载情感。“舟”在古诗中成为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意象,如杜甫的“”。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

“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大量的古典诗词,向我们展示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而最能代表汉服精粹的,当属深 衣。它因“被体深邃”而得名,为古代诸侯、士大夫阶层的居家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深衣”作为中国礼服的典型代表,深邃的中华文化隐含在背后,在传统社会中广泛而持久地产生着影响。深衣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震分裁,然后在腰部经 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图融; 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 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 下摆平齐,象征 权衡; 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 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 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  ),天然拥有恢宏大度、公平正直、 包容万物之东方美德。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起居 B . 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四时之序顺应生活起居 C . 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D . 身合人间之正道,怀抱地道之方正,权衡规矩符合行动进退,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 将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8. 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经逐渐  ①  .英国前首 相撤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   ②  , 中国在世界上就永远只能是“提篮小卖”的衣夫。当今中国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 “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但是,  ③  .在世界文化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丛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里经过,被这繁星般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从小路的起点走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的最大。当然,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