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县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

甘肃省民乐县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岐阳三首(其一)

元好问[注]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此时元好问任南阳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描写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凶猛的敌骑强势压境,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 B . “千里传闻果是非”写作者听见不幸的消息,心里悲痛万分,一声长问写出了作者悲愤、沉痛的心情。 C . 诗歌颈联实写庞大的鲸鲵凶恶残暴,吞噬人群,猖獗的毒蛇和恶狗为非作歹,肆意妄为,紧围孤城。 D . “穷途老阮无奇策”中老阮,是指阮籍。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此句是作者借典自况。
  2. (2) 清人赵翼《题遗山诗》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就能把握历史背后的思想,但不能把“想象”当作“证据”。 B . “索隐派”学者借助离奇的想象,凭借只言片语找出隐藏的人和事,来否定真实历史。 C . 李大钊认为历史和现实相互关联,研究历史可以洞察现实,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 D . 艺术想象有时会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历史想象跟艺术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观点,后文重点论述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的异同。 B . 文章第三段借用胡适的“祖孙的方法”,意在阐述历史研究离不开想象的观点。 C . 第四段列举《史记》中刘邦之母大泽遇蛇等例,阐述了历史想象有时也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D . 文章多处引用中西方理论及名言,结合典型事例加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历史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经历无直接关系时,研究者可借助历史想象力开展工作。 B . 虽然我们不可能认识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但通过想象,我们也可把握其整体特点。 C . 历史想象是为寻求真相,艺术家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艺术想象的价值不及历史想象。 D . 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合理的历史想象。
3.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连日来,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在印度国内快速传播。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印度累计确诊已超过1916万例,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21万例,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在连续9天超过30万例后,5月1日首次超过40万例,创该国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更糟糕的是,专家普遍预测印度疫情仍未达峰值,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面对印度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疫苗短缺现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施以援手,但有一些国家却搞起了“疫苗民族主义”,禁止疫苗及其关键原材料出口,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这既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的大局,还不可避免地将会阻碍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进程,给全球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丑则静《“疫苗民族主义”毒害全球抗疫大局)

材料二:

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已陷入失控态势,连续多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例,医疗系统早已不堪重负,一片混乱。当下的印度,亟需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来渡过难关。

然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2020年4月,美国宣布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时至今日仍未解除。这是造成印度疫苗短缺的主要原因。被称作是“世界药房"的印度并不缺生产疫苗的技术,缺的是生产疫苗所需的进口原材料,而美国这一纸禁令等于是扼住了印度疫苗生产的“咽喉”。最近,印度官方向美国求援,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对此,美国的回应却极其冷漠。4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表示,目前美国把重点放到控制国内疫情上,会优先给美国民众接种疫苗,等到国内疫情有所缓解后才可能会“做得更多”。讽刺的是,美国国内当前囤积着大量疫苗。根据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估计,到今年夏天,美国可能会富余出超过3亿剂新冠疫苗。

美国的行为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暴露出的依然是“美国优先”那一套玩意儿。“美国优先”四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擅自发放给自己的“通行证”,用以无视国际规则专行自私自利之事。

(摘编自郭言《“美国优先"戳破“美印友好”谎言》)

材料三:

疫苗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有力式器。当前,全球疫苗面临“产能赤字”和“分配赤字”,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囤积疫苗和出口管制,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疫苗短缺。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为战胜疫情筑牢共同防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低收入国家无法公平获得新冠疫苗是一种违背道德的现象。“新冠病毒危机凸显我们社会的不平等”,在与贫困、不利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社会歧视抗争的人群和社区中,新冠肺炎患病率和病亡率更高。他强调,各国在执行政策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中,都应着眼于让所有人获得同样的健康保障。

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赞誉。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赞誉。中国政府和企业正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研究表明,中国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为全球抗疫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刚等《筑牢全球抗疫防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国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印度疫苗短缺→结果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 B . 印度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然而美国回应冷漠→此举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 C . 美国国内目前囤积着大量的疫苗→优先本国民众接种→但是仍然囤积大量疫苗 D . 中方政府坚决反对“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国际合作抗疫→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赞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该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远远超过1%,可见新冠病毒致死率依然很高,并未因一年多的大流行降低毒性。 B . 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加上疫苗短缺,导致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5月1日感染人数首超40万例,但是仍然未达到峰值。 C . 美国限制疫苗生产原材料出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印度这一新兴大国,使其“世界药房”的美誉不再,从而在药物研发、生产上无法与自己抗衡。 D . 某些发达国家囤积疫苗,管制出口,见死不救,这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导致病毒继续肆虐,危害人间。
  3. (3) 中国在全球抗疫行动中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4.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定军山前话武侯

杨建民

汉中西北数十里,是名城勉县。出勉县城,涉汉水南行约十里,便见东西绵延十数里的一段山脉。山脚下云烟缭绕间,一片参天古木,森森然然。树荫掩映处,一院宏伟建筑,坐落其间,这———就是一代英杰的安卧之地:诸葛武侯墓。

陵墓背倚的这段山脉———定军山,不甚高大,可颇有名气。东汉末年,这里是古战场。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参与的三国争战中,蜀方名将黄忠,在此凭山据险,俯冲疾击,大破魏军,力斩魏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建下首功。

抵得武侯陵区,一面高大的青色照壁,迎面而立,肃然气象,令人神凝。壁后,一条活泼小溪,一见便如水过心,满身清畅。抬头,墓庙大门呈现眼前。庙门木匾,横书“武侯墓”三个大字。进门是殿院,规模不大,青砖铺地,十分雅洁。迎面,是一座大殿,殿中端坐着诸葛亮清隽塑像:手执书卷,羽扇纶巾,仪态悠然。两侧塑有琴童,关羽、张飞后裔关兴、张苞分别伺立。龛顶悬“万古云霄”四个苍劲大字,对武侯诸葛的精神品格做了最充分评价。殿内环壁,镌刻着相传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辞恳挚,笔意清畅,将先后两位精忠报国之士的精神融为一体,堪称合璧,异常可观。大殿院中,悬挂有多副后人表达心情的联语。其中一副颇为精彩: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穿过大殿,便是诸葛武侯大墓。墓走东西向,头西脚东,学者认为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冢堆高约六米,四周五六十米,环围起砖。墓前一小庭,内树“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碑一座。大家缓步环绕大墓一圈后,齐立碑前,双手合在胸间,向智慧先贤虔敬鞠躬致意。墓后有两株巨大古桂,传为诸葛落葬时所植,至今枝繁叶密,浓荫蔽墓,号“护墓双桂”,真可谓树木含情。

陵墓周围,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院中生巨树,大多为松柏两种,矗立参天,冠盖如云,岁月久远,人传称“汉柏”“唐松”。据说古柏原有五十四株,象征诸葛亮五十四生年,现仍存二十余株,有古柏树干可凭三四人合抱,株高竟达三十余米。经鉴定,柏龄达一千七百多年,可以推知为埋葬诸葛亮时所植。

诸葛武侯落葬此处,从史料看来,是其自我选择。当年,他以沔地为根基,开始了他一生最费心力的向北征伐。三度伐魏后,他将府营迁到这后来安葬他的地方。此处前横一江碧绿的汉水,背靠草木繁茂,绵延起伏之定军山,开阔而稳妥。山水形貌,应该深深吸引到常年颠沛征战的诸葛亮。可惜,数度北伐最终不能成功。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率兵北上,凭据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阵。长期操劳,心力耗尽,一代高士病逝军中。临终遗命:“因(定军)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我们去参观那天,正值风雪交加,天地萧疏。但进得院内,却并不清冷。大殿前的铜炉,插着一排排香烛,青烟缭绕。瞻仰之人,多神情肃然。正在播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音乐,又烘托出一种惨烈而壮大的气氛。那轰轰烈烈的“一时多少豪杰”,又一一从我们胸间走过……此情此景,不由人不临墓伫立,思绪万千。

揣一腔沉甸甸的情绪,踏上归途。风雪依旧,弥漫四野。谁又哼起了这首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悬想诸葛亮一生才智过人,但终未能成就大业,令人惋惜,但人们崇仰智慧人物之情,却不会被浪花轻易淘去。这一片陵墓、院落、山林可以为证。

(《光明日报》2020年03月06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首尾都提到《三国演义》及其故事,既使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也让人能更多地了解与武侯有关的故事,感慨历史变迁。 B . 作者借大殿内的一副对联表达人们对武侯的怀念之心,上联写江水似乎有情而啼悲呜咽,下联写人们尊崇先贤而少有打柴伐木。 C . 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定军山、大殿、武侯墓的顺序一一道来,既写出当时的所见所闻,又讲述了相关历史信息。 D . 从诸葛亮的临终遗命“ 冢足容棺” 可见他一生不劳费物的性情,这不仅是其简朴生活作风的体现,还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
  2. (2) 作者为何要把对武侯的追忆与定军山结合在一起? 请结合文章分析。
  3. (3) 有的同学在写作时苦于文章语言不够典雅,请你结合本文语言的特点,给大家列几条可借鉴之处。
5.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 , 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县有铜岩,颇峻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尝有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竞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 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

延祐元年,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 , 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 .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C .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 .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隋唐之后,一般是科考取士,量人授官。 B . 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 .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 . 庠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 B .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 . 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 .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②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赤壁赋》中,苏轼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两句是“”。
  2. (2) 屈原的《离骚》中,“”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3. (3) 《陋室铭》中写陋室往来客人之高雅的语句是:“。”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__的突兀困惑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__。“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这不仅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 那么,《齐物论》则主要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 . 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C . 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 . 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 . 《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 . 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D . 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3.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B . 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出祥和、热闹的气氛。 C . 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舞来兴奋自己。 D . 《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8.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有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怕要算猩猩了,所以       ①      。经过长期研究之后,科学家在一些媒体上称,红毛猩猩竟然具有与人类接近的一些文明行为。过去30多年来,一些科学家认为红毛猩猩行动缓慢,而且喜欢独来独往,所以他们社交能力低下,       ②        。现在,一些科学家却发现了红毛猩猩的文明行为。               ③                , 比如它们会挑选一些有汁液的小树枝,将树枝捅进树洞中钓蚂蚁吃;由于热带雨林雨水很多,红毛猩猩就特别重视居住环境,它们费尽心思去建造可以避雨的顶棚。红毛猩猩十分惹人喜爱,它那温顺的表情、鲜红的长毛和壮实的身材,总让人想去拥抱一番,在现实世界中,它们也很乐意和其它动物拥抱,还能共享食物。

  1. (1) 请在文中橫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概括红毛猩猩惹人喜爱的5点原因。

    要求:①用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并且分句主语不一致。

    ②不超过45个字。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