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对话与双向交流,承担着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它可能是一本藏于国外图书馆积满灰尘的戏曲典籍译本,等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发掘;它可能是一场杂糅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元素的多语剧场表演,观众的评价毁誉参半;它还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聚集的一群戏剧发烧友,用短视频、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既远且广的国际传播效应。18世纪30—50年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译、编、演,就是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光时刻,《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我们不必苛责汉学家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删译,更不必苛责伏尔泰的误读和他的《中国孤儿》对原剧脱胎换骨的改编,因为中外戏剧的交流中复杂的变异无处不在,经过跨文化阐释和传播,戏剧文本、舞台表演必然由于文化差异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形,也会因为戏剧对人性和文明的洞察而获得普遍意义。其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律中的变异,歧异中的会通,就是跨文化研究的难点。

因此,研究和毕现戏剧跨文化的完整过程,需要分析问题和细节,研判历史事实,贯通理论分析,归纳通律和变异,得出经验教训。中外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与传播过程本身,即西剧东渐与中剧外传两个过程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两者的变异有何不同,进而运用跨文化戏剧理论,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实做出研判,辨析中外戏剧跨文化过程中的共通规律和独特变异。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现象及其细节之外,也要拨开现象的迷雾,总结和归纳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规律和变化,打通淤点堵点,疏通中外戏剧交流的渠道。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也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早在18世纪,《赵氏孤儿》就已在欧洲广为流传,其中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C . 中外文化存在差异,跨文化戏剧的交流中复杂的变异无处不在,学者会对原作进行脱胎换骨的改编,我们不应该苛责。 D . 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对中外戏剧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进行解读与辨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立足于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从内涵、研究对象的选择,再到研究方法,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B . 文章以梅兰芳访苏演出为例,借专家视京剧为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认识,说明戏剧在中外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 C . 文章以《赵氏孤儿》为例,既肯定了经典戏剧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又论证了中外戏剧交流中存在复杂变异的问题。 D .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说明中外戏剧存在文化差异,指出了跨文化研究的正确方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一国的戏剧一旦跨越语言、国别、文化等界线,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后,就会使其承载的本土文化意义产生重大变化。 B . 戏剧跨文化研究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戏曲典籍译本、多语剧场表演,甚至可能是网络空间中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但最有意义的还是戏剧经典。 C .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上拥有高光时刻,通过戏剧文化交流,能够在国际上产生比较深远广泛传播效应的戏剧经典,通常都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D . 研究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细节,发现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共性规律,从而打通西剧东渐和中剧外传中的交流渠道。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9年8月22日,山东枣庄14岁女孩哲哲与邻居家13岁女孩小雨模仿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结果她们使用的高浓度酒精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爆燃,导致两人被烧伤,其中哲哲因伤情过重身亡。这件事随后引爆网络议论,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和视频平台。据《成都商报》报道,“办公室小野”是中国最火的美食视频博主之一。在舆论压力下,“办公室小野”删除了这条发布于2017年的视频,但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摘编自王志昭《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

材料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认为使用短视频使时间管理变差。多数未成年人认为使用短视频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消费行为、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存在一些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间管理变差,占比43.2%。此外,使学习变差的比例有37.4%,使生活习惯变差的比例有24.8%,使个人信息保护变差的比例为18.5%,使消费行为变差的比例有17.4%。

(摘编自孙宏艳、李佳悦《看短视频到底影响不影响学习》)

将中小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与是否使用短视频进行分析发现,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迷惘的学生,经常使用短视频的比例更高。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通过使用短视频来缓解心理压力。经常感到孤独的、感到心理上有压力的、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学生,用过短视频的比例更高。其中,经常有孤独感的学生用过短视频的比例,比没有孤独感的学生高出15.6%,经常感到心理上有压力的学生,比没有感到心理压力的学生,比例同样高出15.6%。

(摘编自孙宏艳、李佳悦《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短视频》

材料三:

短视频+青少年教育契合了国家教育战略、青少年用户需求以及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传输知识为目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往往是“考前突击,考后就忘”,学习效果不佳。而短视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知识的提纯、生动形象的场景设置、幽默风趣的“段子”输出,增强了师生互动,提升了学习效果。

中国好邻居用被子接住坠楼的孩童,陌生阿姨在“半马”比赛中陪跑轮椅女孩等短视频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团中央权益部发布的《我会保护我自己》系列动画短视频,普及了安全知识。短视频涵盖了音乐、舞蹈、影视、建筑、书法、戏曲、雕塑、绘画内容等艺术门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优质平台。“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我要笑出国粹范”、《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质活动和节目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引发了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每日赛事集锦、幕后花絮和赛事新闻,吸引了青少年关心体育赛事,疫情中涌现的大量健身短视频可以进行体育教学。通过短视频进行家政、食育、手工等技能培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而短视频覆盖人群广,在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用户中有较大市场占有率。通过短视频进行知识传播,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有助于消除知识鸿沟,减少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实现知识普惠,保障受教育权得到切实有效的实现。

(摘编自郑宁《如何促进和规范短视频+青少年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视频+青少年教育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它符合我国教育战略和青少年用户的需求,也是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趋势。 B . 短视频+青少年教育可弥补我国传统课堂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目的、方式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C . 利用短视频,可以强化德、体、美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D . 短视频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利于消除知识鸿沟,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教育差距,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对两个女孩模仿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而造成的一死一伤事件应负一定责任,但许多人认为更应该负责任的是视频平台。 B . 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当前,社会上对此非常关注,有关机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 C . 被调查中的一大半青少年在看短视频时,不能自觉地控制看短视频的时间,有超过三分之一学业成绩下降,近四分之一的生活习惯变差。 D . 调查显示,心里常感到孤独或有心理压力的学生看短视频的比没有孤独感或没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要高近六分之一,这是因为观看短视频会增加心理压力。
  3. (3) 怎样消除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文嫂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意在说明联大学生冷漠、自私。 C .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个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 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更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2. (2)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元年,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善则从之。德彝所言,臣诚心服。”上悦。夏五月,有上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愿陛下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不取也。”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事有得失,无惜尽言。”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臣光曰: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此非礼乐之功邪?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B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C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D . 贞观二年夏四月/作《唐雅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 疏,即奏疏、奏议,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与此意大致相同的还有策、表、制、奏等。 C .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频率最高的礼节,其中最隆重的跪拜礼是稽首。 D .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即指这个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贞观元年,有人建议皇帝以欺诈的方式试探朝中臣子的忠奸,以此可以除去佞臣,遭到太宗的否定,其意见没被采纳。 B . 温彦博奉命前去责备魏征,魏征不仅没有遵奉诏令,还向太宗阐述了忠臣与良臣的区别,太宗听后为之前的言行感到后悔。 C . 面对神采英俊刚毅的太宗,进谏的大臣总显得手足无措,为此太宗有意和颜悦色,希望奏事者对政事畅所欲言,多有规谏。 D . 太宗曾认为关中人与山东人不同,殿中侍御史张行成上奏说这恐怕会显得心胸狭隘,天子应以四海为家,太宗欣赏并重用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②冬十二月,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温彦博按之,无状。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 B . 颔联写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知鱼美”“觉笋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和嗅觉形象,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C . 颈联写诗人身为“逐客”,在此作了闲散的“员外”,但诗人并未鸣冤叫屈、叹老嗟卑,此处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D . 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身为“员外”却对政事毫无补益,还要耗费朝廷的官俸,领取“压酒囊”,实在是惭愧。
  2. (2)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本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短暂,洒酒祭奠,表现出旷达之情。
  2. (2) 《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3. (3) 《游园[皂罗袍]》中“ , ”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戏曲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的剧种_________________,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_________________。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将各个艺术门类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体现在它_________________的表演艺术上。(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结合,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彰显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百花齐放             标新立异             融会贯通             美轮美奂 B . 灿若繁星             独树一帜             触类旁通             美轮美奂 C . 百花齐放             独树一帜             融会贯通             精彩绝伦 D . 灿若繁星             标新立异             触类旁通             精彩绝伦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通过表演艺术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B .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C . 戏曲的全部功能通过表演艺术实现,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 D . 戏曲的全部功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而且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 B . 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 C . 通过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而且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 D . 四种表演技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的戏曲场景,而且彰显了深刻的音乐精神。
8.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逢大疫,必有谣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迫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由此嗅到“趁火打劫”的机会,造谣传谣,想方设法推动谣言的裂变式传播,结果是混淆视听,扰乱疫情防控,制造恐慌对立情绪。

当谣言成了扰乱人心的“传染病”,                。对付谣言最有力的武器是真相。然而,查明真相及辟谣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公共资源,给本就紧张的战“疫”力量增添负担。             , 事前防控更能有效、有力降低谣言的传播。这需要每个网民的自觉参与,还要建设一个正向且高效的信息秩序。                  ,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是应有之义。对政府部门而言,加强辟谣机制建设,提高谣言惩治力度,是当务之急。病毒和谣言一起打,用坚持不懈的“防”和持之以恒的“控”,我们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1. (1) 请在上面第二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防控病毒与谣言,我们必将取得最终胜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了解这样的悲剧故事,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一个不会悲悯的人显得冷漠,一个不会悲悯的民族则会疯狂。

请联系所学与现实,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