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是人类的一种伦理精神与道德品格。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圣人的思想理论;小人不懂天命而不加敬畏,对有德之人态度轻慢,对圣人的言说多有轻蔑。其中的“天命”实际上是指自然及其运行规律。那么,人类又为什么要对自然和自然规律怀有敬畏之心呢?这是因为,人类是自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级动物,须根据大自然的时节变化、气候变迁与星移斗转来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如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春夏减衣、秋冬加衣。饮食也是依时节而变。这表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在根本上必须遵从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不仅如此,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向人类提供生命存活与延续的物质给养,每个人的衣、食、住、用、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和馈赠。因而,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而从自然生态史来看,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某些动植物就早已生活于地球之上。这就意味着,某些地球生物具有比人类更为悠久的地球生活史,人类应该对它们予以敬畏、尊重和爱护。

    现代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每一生物物种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都有他人他物无法代替的独特功能与价值。并且,任何一个物种,上至人类下至一株小草或一只蚂蚁,也都有着自身的生存法则。也就是说,每一地球物种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就人类而言,站好“生态位”不仅要求人类必须有特定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边界,而且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且与其他物种保持适度的张力与动态平衡。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生态位”,一方面,破坏和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过多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强占、挤压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如把野生动物作为自己的盘中美味,这些行为势必招致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物种的强烈回应与报复,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危机。因此,老子就曾告诫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就是说,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不争或没有自己的私利。恩格斯也警示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正因如此,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安排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用生态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恰恰是人类对自然心怀敬畏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7日)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人应该敬畏自然及其运行规律,敬畏是高尚的人所具心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品格。 B . 人类对自然和自然规律怀有敬畏之心,比如人类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春夏减衣、秋冬加衣,饮食也依时节而变。 C . 人类要敬畏大自然的原因是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类提供生命存活与延续的物质给养,人要靠自然界生活。 D . 自然界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存法则,有特定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边界,并与其他物种保持适度的张力与动态平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先提出中心论点,并通过一系列论证,最后提出人类要对自然心怀敬畏的要求。 B . 文章以设问突出观点,围绕原因,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C . 作者从伦理道德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展开论证,指出人类要生存必须调节好与自然的关系。 D . 文章引用孔子、老子、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力支撑了论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不应该妄言战胜自然,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最终都将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B . 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总会面临始料末及的变化,很多时候开始的成功到最后却毁于一旦。 C . 老子认为,人类不能因自己的利益而破坏自然,不能去争抢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这样人类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D . 如果人类不断破坏和污染自然生态环境,强占挤压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必将走向毁灭。
2.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      , 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逼退了下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中医的“脚”一旦被用西医的“鞋子”来测量,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      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让国粹传承不走样。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      ?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      , 生生不息。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验证   培护   妙手回春   薪火相传 B . 验查   保护   起死回生   一脉相承 C . 验证   保护   起死回生   薪火相传 D . 验查   培护   妙手回春   一脉相承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医的“鞋子”如果用来测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B . 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测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C . 西医的“鞋子”如果用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D . 如果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用西医来解释中医的理论,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B . 用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C . 中医的理论如果用西医来解释,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D . 中医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但遗憾的是,人们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应对肥胖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01 图片_x0020_100002

图1: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港澳台除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居民健康促进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坚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预防为主,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此外,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图l可知,自1992年到2015年,我国人口的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 B . 由图2可知,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差异,并且北方肥胖率高于南方肥胖率。 C .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肥胖率,按所在省份所在位置自北向南依次递减。 D . 图1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超重率约为30%,是1992年超重率的两倍左右。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叶刀》2016年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 B .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表明,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 C . 物质生活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不吃早饭、爱吃夜宵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 D . 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表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罨画池[注]听雨

汪建中

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抃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川西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避。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地奏鸣,一声声,勾画着一个梦境。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姿势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抃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也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湖边的柳,绿得蓬勃,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个淋淋漓漓。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陆游祠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唯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雨,去了,又来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在“红酥手,黄縢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年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又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问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多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

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在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抃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

(有删改)

【注释】罨(yǎn)画池: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光是名字就让作者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 . 文章善用修辞写景,语言清新雅致。第三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C . “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表明作者被罨画池的美景深深吸引,表达了以后每年都要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 D . 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落寞再到最后的喜悦。
  2. (2)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
  3. (3) 作者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探究其内蕴。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注]。参劾其借官麴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释】流内铨:宋代官署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 .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 .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 .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 . 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 . 加,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藉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 . 舍人,可指古代权贵门客,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疏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 . 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睦,他被诬陷擅借官麴作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论罪,被贬为和州知州。 C . 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权豪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 . 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他能自我持重,任职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②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6.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途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开篇呈现仲春之景,花儿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一点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B . “枝上柳绵”随风远去,愈来愈少,但“芳草”青绿,又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C . 下阕前三句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D . 这首词将情感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是苏轼婉约词作中最为出众之一。
  2. (2) 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
7.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2. (2) 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
  3. (3)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8. 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华传统文明①,但能够创造性转化为工业文明。中国在短短百多年间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再跨入②,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中国已经具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础:现代化建设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国民财富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已经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最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基础;中华传统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充满了生态智慧,③

9. 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中比尔·盖茨的观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当地时间3月18日,比尔·盖茨在Reddit论坛上针对新冠疫情的防范和治疗问题,与网友进行了互动。有人提问:首波疫情过后会不会出现多波疫情“反弹”?盖茨表示,这取决于你如何处置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流,以及病毒测试的力度。“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疫情反弹幅度非常低,他们正在进行非常严格的边检隔离控制。如果我们做得好,反弹的数量也应该相当少……看起来,病毒测试和社交隔离可以将病例数降到较低水平。大多数发达国家应该能够实现低水平的感染,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辽宁凤城大梨树村万亩果园最高峰,矗立着一座近10米高的“千字碑”,见证着致富带头人毛丰美苦干实干的三十余载岁月。他在世时与大家一起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吃粮靠救济的穷山沟,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看见“千字碑”,想起毛丰美,不禁对实干精神的体悟又加深了一层。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面向迈入高三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