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填空题
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奋斗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的坚韧,奋斗是,奋斗是

2.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粪土当年万户侯

学而大遗  ⑤孔子郯子  ⑥假舟楫者,非能

A . ①②/③⑤/④/⑥ B . ①②/③⑥/④/⑤ C . ①②③/④/⑤⑥ D . ①②/③/④/⑤⑥
4.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道有先后  达于诸侯 B . 圣人无常  则耻学于 C . 非能水也,而江河 湖中人鸟声俱 D . 饮黄泉  其圣人也亦远矣
5.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吾尝跂而望矣 D . 君子生非异也
7.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 “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小学而大遗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顺风而呼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 . ①⑥/②③/④/⑤ B . ①⑥/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⑤/⑥ D . ①③/②④/⑤/⑥
8. 单选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 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 .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 .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文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盛行于宋代。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9.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__________,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__________。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 . 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 .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D . 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 . 作为烟火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C .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享受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 .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 . 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作用。 D .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作用。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1)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 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 . 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 .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 . 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