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预测卷五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预测卷五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中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àn)害    扶掖      强(guō)不舍      好高鹜远 B . (pǔ)      襁褓      味同(jiáo)蜡     鞠躬尽瘁 C . (diǎn)    诓骗      面面相(qù)       尽态极妍 D . (suī)     抽噎      (qì)而不舍       险象叠生
2.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庆的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 , 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B .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 . 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与国外相比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 D . 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3. 单选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深圳东部经济区。 B . 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C .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D . 这个问题你应该原原本本解释清楚,否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4. 单选题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 . ③⑤①④② B . ⑤①④②③ C . ①④②③⑤ D . ③⑤①②④
5. 单选题
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在横线上(    )

备选词语:①拘谨    ②晦暗    ③滋润    ④笨拙    ⑤酸楚

⑥终身受益    ⑦心旷神怡    ⑧郑重其事    ⑨振翅高飞    ⑩豁然开朗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一本好书,可以________你的心田;一篇美文可以让你在失意烦恼时感到________;即使是一则短小的寓言,也可以让你在迷惘时眼前一亮,心中________。亲爱的朋友,莫观望,莫等待,赶快________,飞向书籍的太空去尽情遨游吧!

A . ③⑥⑧⑨ B . ①⑦⑩⑨ C . ③⑦⑩⑨ D . ①⑥⑦⑨
6. 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 .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 二,四两句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 由全诗的内容看来,诗人是冒着狂烈的江风走出船头的。
  2. (2)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1)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A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B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C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D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吾悉能

    ②李生之曰

    ③不应而

    年事蹉跎

  3. (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4. (4) 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5. (5) 从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8. 默写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1) 了却君王天下事,
  2. (2) 海日生残夜,
  3. (3)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4) ,却话巴山夜雨时。
  5. (5) ,飞镜又重磨。
  6. (6) 古今多少事,
  7. (7) ,燕然未勒归无计。
  8. (8) ,半竿斜日旧关城。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里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却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里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朵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 (1) 选文采用了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爱花、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2. (2) 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划线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3. (3) 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4. (4) 简要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
  5. (5) 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含义。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如何微信

姜赟

    ①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②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③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④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⑤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⑥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⑦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⑧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文章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