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10中(玉林市高中南校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10中(玉林市高中南校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如何面对、看待以至于对待世间的各种事物?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个人与类群体的关系?人如何面对自己以及应对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这些问题,大体是哲学所要应对的根本问题。道家哲学的思想特点、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说明。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西方,存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理论,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是价值的原点,人类的利益是道德评价的原始依据。而在道家看来,世界起源于道,道是先于天地而有的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是共生共在、天然平等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

道家认为,不自私其生,是天地之大道。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庄子说:“无以人灭天。”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明显背离了这一大道。人类的生存,越来越对其他生物的存在构成威胁与损害。现代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自觉而明确的意识:人作为天地间普通的一物,可以利用天下之物,但人不可以任意残害、破坏天下之物,人不能认为万物为人所用为理所当然,更不可认为天下之物原本就是供人使用的。人对待他物(包括资源和环境),应当心存敬畏,应当心存忌惮。这是从传统道家学说中开发出来的思想意识,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强调人做该做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道家提倡“无为”。“无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积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严格意义上讲,“无为”不是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是“为无为”。第一个“为”是动词,是做,是做了一个“无为”。无为也是一种“为”。“为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不做不该做的事,甚至比做该做的事,更为费力、更为艰难。

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反对“争”。有人说,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但道家反对的是“争”,不是“競”。“競”是齐头并进,是你好,我也希望通过努力像你一样好,所以,“競”也是“为”;而“争”则是争抢、争夺,是通过强力将别人的据为己有,是通过损害他人、打击他人,而谋求自己的私利,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当成自己的对手,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现代人可以从道家哲学获得丰富的思想智慧。

人类为何不能以“利而不害”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人们为何不能以“为而不争”的态度对待他人?老子认为,因为人对于物质利益有过度的追求。由此,老子提出“知常”“知止”“知足”。守护住自身性命的本真(亦即静),是谓“知常”。在道家看来,人的心性本来是虚静恬淡的。外在事物引发了人的欲望,使人产生过分的追求,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人类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应当有一个限度,应当适可而止。

如何才能保持心理的平和、中和与适度?道家的基本态度是“知止”“知足”。“知止”,即知晓人的认识、人的能力、人的行为的限度。老子说“知止不殆”,人要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就要知晓行为的限度,就要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限度。“知足”,即懂得满足。“知足”的反面就是贪,是永不满足的贪得无厌。人能“知常”“知止”“知足”,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保守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论,极具理论高度,并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理论系统。从道家哲学寻求解决现代社会相关问题的途径,是一个好的思路,而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编自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1. (1) 下列选项不符合道家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天下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共生共在,没有贵贱区分。 B . 人类作为天地间存在的生物,不应自私其生,而应“利而不害”。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价值的原点,人可以占有和利用天下之物。 D . 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适可而止,“知常”守静,“知足”常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阐述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B . 为了更好地论述道家的思想特点,作者引用了其他流派的观点进行类比论证。 C . 文章有针对性地谈及了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意在突出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D . 作者用概念辨析的方法,有力地澄清了人们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的误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家所倡导的“道统万物”的平等观对国与国之间建立平等相待、“友善睦邻”的政治交往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B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道家不以人类为中心,其“尊生齐物”“利而不害”等思想构建了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完整内涵。 C . 道家“为而不争”的思想对摒弃“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打造“并存共生”“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D . 人一旦不能守住虚静本真,突破了行为限度,贪得无厌,就很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要“知常”“知止”“知足”。
2.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门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愿望,正成为旅游发展新亮点。

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旅游迎来更快发展。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这些线路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随着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加速涌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拥抱智慧化、数字化,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红色旅游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也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许多革命老区凭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优质的乡村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乡村振兴的脚步更为坚实。

(摘编自王珂《红色文旅人气旺》,《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

材料二:

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以红色文旅资源内生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融合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而推动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的进化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互动融合的现实目标,也是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构建的重要方向。

(摘编自邵明华等《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四期)

材料三:

红色旅游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开展。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少数地方有所走样,亟需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

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在个别地方,一些经营者不择手段搞创收。据报道,某地文化部门准备将红岩革命先烈的部分事迹开发成游戏程序,小萝卜头、华子良等将“变身”为游戏主角。贵州遵义市的餐馆里出现了“长征文化套餐”,其中一道菜“一渡赤水”即红烧鲤鱼,寓意当年红军在土城一渡赤水。如此“创意”,实在荒唐。

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真正寓教于游,在此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

(摘编自王学江《新华时评:警惕媚俗文化使红色旅游变味》)

  1. (1) 下列对“红色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题旅游形式,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B . 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涌现,新科技的使用增强了传播效果,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C . 红色旅游结合当地资源共生发展,融合生态、民俗、研学、乡村等,可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 D . 发展红色旅游应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再来谈社会效益,决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色资源不仅是红色历史的见证和红色精神的承载,更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旅游资源。 B .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基于市场主体共生实现深度融合,二者具有明显的产业功能互补关系。 C . 旅游是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和深层表述,而文化则是实现旅游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载体。 D . 只要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设计“卖点”,就能让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有品位。
  3. (3) 2021年,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鼓励“沂蒙等革命老区重点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市场调查显示,沂蒙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遍布区域较广,但发展实力、消费吸引力与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依据材料,请你为如何推动沂蒙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3.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

肖复兴

①在城市已经看不到地平线。被高楼大厦遮挡,地平线在遥远的天边。地平线,对于人们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②有时我也会想,地平线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指向非常明确,大到历史与文化,小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以至更小到柴米油盐。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③我看到地平线最多的时候,在北大荒。无论出工到田野里,或者垦荒到荒原中,或者捕鱼到松花江上,或者收秋在场院,或者冬天伐木到完达山,都可以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连接着田野荒原的尽头,水的尽头,山的尽头,和天边紧紧镶嵌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地和天相连的那一线,是笔直的,是阔大的,像天和地在亲密地接吻。天气不好的时候,那一线的衔接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即使雷雨天,地平线有惊鸿一瞥的电闪,却也是平静安稳地等着电闪雷鸣消失。这便是大自然,真正的宠辱不惊。

④早晨或黄昏时候的地平线最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阳和落日,地平线的色彩格外灿烂。有一年的麦收,我们连夜把地里的麦子抢收,拉回到场院里来。坐在铺满金色麦秸的马车上,迎着东方走,看见了地平线一点点的由暗变青,由鱼肚自变成了玫瑰红。那一刻的地平线,真的是诗情浓郁,像是变化万千的舞台,上演着魔术般的童话。

⑤1974年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橙红色的灯笼一样的落日,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我的生活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样的近。

⑥第二天早晨,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起来。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辆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的后车兜里。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我看见,她跟着雪花在跑,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线,似乎在我的周围,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

⑦回到北京,除了在列维坦和透纳的油画中,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这样让我感慨叉难忘的地平线。

⑧再一次和地平线邂逅,是几十年之后,在遥远的戈壁滩。那一年夏天,我去米达木盆地西部寻访沙吉老人之墓。这位老人是第一位带领勘探队到青海寻找石油的向导,为我国的石油开发立下汗马功劳。墓地在尕斯库勒湖畔,湖水清澈如泪。湖水的尽头,便是地平线。站在湖边遥望地平线,水天荡漾,天如水,水如天,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

⑨几十年前,一群北京学生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当石油工人的。他们来寻访沙吉老人墓地。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站在尕斯库勒湖边,被那水天相连的地平线吸引。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竟然脱下鞋,挽起裤腿,走进湖水中,向着那遥远的地平线走去。那个时代,对于年轻人,拥有很多的诱惑,膨胀着很多的激情,便毫不犹豫地泼洒出最可宝贵的青春。这一群年轻人被地平线诱惑,全部沉没于尕斯库勒湖中。

⑩想起这一切,地平线给予我的感觉,竟是那样的复杂,一言难尽。

⑪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画家何多苓的近况。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经历过同样的岁月沧桑。他说,以前风景画中要有地平线,用地平线体现一种诗意。现在,不会了,不必怀念年轻的自己,现在,他会更自由地画。他说的这番话,肯定有他的沧桑之后的感悟。我想起他那幅有名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记得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在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的时候,很感动。那种忧郁的调子,那种迷茫又充满渴望的情感,那种时代交替之际的隐喻,觉得和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决然不同。画中那个坐在草地上、咬着手指的小姑娘,望着画面之外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地平线。

⑫无论如何,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迷茫、失落,乃至整个青春与生命的代价,还是要相信,地平线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画面之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句运用反语,批评了那种过于追求实用价值的生活取向。 B . 文章从形状、色彩等角度描写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地平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北大荒地平线的特点,其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C . 第⑤段和第⑥段写作者离开北大荒的情形,具体刻画两个与地平线相关的场景,字里行间饱含浓郁真挚的情感,有很强感染力。 D . 文章交代油画《春风已经苏醒》的内容,将它与罗中立的《父亲》进行对比,重在肯定何多苓先生艺术创作中突破成规的做法。
  2. (2) 通观全文,作者借“地平线”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3. (3) 第⑨段插叙北京学生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乃燕,性谦和,好学,以贤能称。速浑察既薨,宪宗择于诸子,命乃燕袭爵。乃燕力辞曰:“臣有兄忽林池当袭。”帝曰:“朕知之,然柔弱不能胜。”忽林池亦固让,乃燕顿首涕泣力辞,不得命。既而曰:“若然,则王爵必不敢受,愿代臣兄行军国之事。”于是忽林池袭为国王,事无巨细,必与乃燕谋议,剖决精当,无所拥滞。世祖在潜藩,常与论事。乃燕敷陈大义,又明习典故。世祖谓左右曰:“乃燕后必可大用。”因号之曰薛禅,犹华言大贤也。乃燕虽居显要,而小心谨畏,每诲群从子弟曰:“先世从太祖皇帝出入矢石间,被坚执锐,斩将搴旗,勤劳四十余年,遂成功名。以故一家蒙恩深厚,可谓极矣。慎勿骄惰,以堕先王之名,尔曹戒之。”病卒。世祖闻之,为之悲悼。至正八年,赠中奉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鲁郡公。子二人:曰硕德,曰伯颜察儿。

硕德,通敏有干才。世祖即位,入宿卫,典朝仪,后同知通政院事。尝言辽东斡拙、吉烈灭二种民数为寇,宜遣近臣谕之。帝方难其人,佥曰:“惟硕德元勋世胄,可使。”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硕德至,集诸万户陈兵冲要,诘其渠魁诛之。胁从者皆降。帝大悦,赏赉有差。后从征乃颜及使西域,屡建殊勋。卒,赠推忠宣惠宁远功臣,谥忠敏,加赠资善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鲁郡公。

(节选自《元史·乃燕硕德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B . 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C . 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D . 帝深然之/以问硕德/对曰/先臣从太祖皇帝定天下/不辞险艰/以立勋业/陛下不以臣年少/愚戆愿请行/帝大喜/赐御衣/锡燕以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分为世袭罔替(原爵承袭)和世袭(降等承袭)两种。 B . 太祖是庙号,创基立业者都有庙号,其通常没有靠祖上基业,较近几代祖上也无显赫人物。 C . 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主要总领地方钱粮、兵事、屯种、漕运等军政重要事物。 D . 追封是指死后而加封爵位。古代对逝者有一套认证和礼遇制度,如追赐爵、官,给予谥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燕性格谦和,素有贤能。速浑察死后,宪宗令乃燕承袭爵位,乃燕不肯接受,最终还是让兄长袭为国王。乃燕帮助兄长处理政事,精当及时,没有积压。 B . 乃燕博学多识,见解精辟。世祖即位前,就常常与乃燕讨论国事,乃燕论事能把握精要之处,通晓典故,世祖因此称他为“薛禅”,认为他有“大贤”。 C . 乃燕不骄不惰,小心谨畏。乃燕虽地位显要,但为人持稳,认为先世跟随太祖出生入死方才成就功名,全家厚蒙圣恩,行事不可骄惰,不可破坏太祖名声。 D . 乃燕身先垂范,育儿成才。乃燕注重家庭教育,行事以身作则,他的儿子也很有才干,其子硕德办事得力,能挑重任,深得皇帝赏识重用,屡建功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忽林池亦固让,乃燕顿首涕泣力辞,不得命。

    ②硕德至,集诸万户陈兵冲要,诘其渠魁诛之。

5.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 , 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怀嵩”,取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古代乐器名,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标题交代了人物、事件、地点,综观全诗,即事即景感怀。 B . 本诗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听巧妙结合。 C . 本诗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怀人追往。 D . 本诗尾联以景结情,实写酒后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覆雪群峰。
  2. (2) 本诗境界高远,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试结合诗句分析。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2. (2)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3. (3) 《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强势崛起,在国内市场早已________之际,中国网文开始扬帆出海,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

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成功出海的网文中,大多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推理、丰富多彩的想象取胜。思想深刻、文化价值丰富、艺术精湛和语言优美的最________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难度很大。举例来说,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红楼梦》,(     ),与悬疑、盗墓等系列的网红作品相比更是________。中国文化要真正成功“走出去”,还缺乏充分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当然,中国网文渐成海外读者的拥趸,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我们只要迈出了第一步,文化的隔阂就并非不可消除。假以时日,在中国网络文学领域,像电影《卧虎藏龙》这样成功把肢体动作层面的功夫,与宽广深邃的中华哲学、神韵悠远的中华美学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便不再是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日中天     精粹     相形见绌     寥若晨星 B . 如日方升     精粹     捉襟见肘     沧海一粟 C . 如日方升     精深     相形见绌     沧海一粟 D . 如日中天     精深     捉襟见肘     寥若晨星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却成为海外传播较快的作品 B . 远不及《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在海外传播速度快 C . 但其在海外的传播速度远不及《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D . 《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却比它在海外传播速度快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海外读者渐成中国网文的拥趸,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我们只要迈出了第一步,文化的隔阂就非消除不可。 B . 海外读者渐成中国网文的拥趸,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文化的隔阂就并非不可消除。 C . 海外读者渐成中国网文的拥趸,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文化的隔阂就非消除不可。 D . 中国网文渐成海外读者的拥趸,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文化的隔阂就并非不可消除。
8. 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字。

2021年12月18日,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开馆。这是一个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一体化工作平台,融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参观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运用最新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现代化文保设施设备以及一流的保护修复技术。该馆包括工作区、展示区两大区域。工作区全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实景。展示区以图文展板的形式,简要生动地科普保护修复的基本常识,让观众共享三星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目前亮相修复馆的文物中,有国宝级文物神树纹玉踪、黄金面罩,还有立发铜人像、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的陶猪等。该馆面向公众开放,未来观众将在博物馆展厅沉浸式体验文物的修复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方法,感受古蜀瑰宝神奇魅力。

9. 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荀子的这一理论很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认为,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孔子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字甲骨文

“德”字,甲骨文中从“彳”,“直”声,意指眼中只有直到、正道,大道直行,按正道行事。金文时,又在“直”下加一个“心”,突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德,官员有官德,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商人有商德,演员有艺德……

“得”字甲骨文

“得”字,甲骨文中字形为一只手拿着“贝”。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表示珍贵的东西,因而“得”有获得、取得之意。《礼记》中有云:“德者,得也。”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德与得”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