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一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首次聚焦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称中国的“80后”为“小皇帝”。此后,“80后”不断被贴上“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标签;“90 后”同样被“前浪”戴上“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废柴”等帽子;“00后” 作为首批独二代,也被称为“饭圈少女”“佛系青年”等。无一例外,每一代“后浪”都会被“前浪”贴上各种标签。负面标签像幽灵一样,总是伴随着一代代“后浪”的登场如影随形。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是想唤起对年轻一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重视,督促他们回归主流价值体系,推动社会资源优先解决年轻一代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标签过于武断和负面化,并未真实地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反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前浪”总给“后浪”贴上负面标签,是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后浪”在成长中逐渐收获好评。重大事件为“后浪”提供了展现优秀品质的舞台。最后一批“80后”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早已刷新为“鸟巢一代”;“90 后”经过时代之火日益淬炼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昔日的“问题青年”已变身为“最美逆行者”;“00后”“10后”正在迅速成长,日后必将成为国之栋梁、“强国一代”。

“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一系列大事分不开。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万志愿者中近半数是“80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80后”成为火炬传递、志愿服务等的主力军。在重大考验中,他们用爱国担当、无私奉献、忘我工作重塑了人们对“80后”的看法和信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一大批“90后”加入援鄂队伍,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不畏艰险,收获了众多好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是对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进行价值塑造的最好契机,也是年轻一代进行形象重塑的最佳时机。

“前浪”在反思中对“后浪”的评价日渐走向理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 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

时代不断向前,不同代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必然有所不同,代际差异会一直存在。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前浪”与“后浪”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管控好分歧,以期消除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前浪”应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理解信任“后浪”,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参与“后浪”的世界;“后浪” 应理性看待、坦然接受各种评价,主动与“前浪”进行沟通与和解,学会以负面标签为镜提升自身素质,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形成代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促进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成黎明《“前浪”与“后浪”如何良好互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文章,首次将我国的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 B .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使“后浪”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产生了逆反心理。 C . “后浪”在成长中被“前浪”贴上负面标签,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代际关系。 D . 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是“前浪”给“后浪”贴上标签的原因。
  2.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指出,“前浪”应包容理解信任“后浪”,“后浪”应以负面标签为镜,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 B .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从“前浪”,与“后浪”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消除代际差异的问题。 C . 第四段举例论证,说明“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后浪”在重大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分不开。 D . 文章引用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代际差异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虽好,但有些标签并未真实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起到了负面作用。 B . 一代代青年人在重大事件中的优秀表现,使得“后浪”收获好评,也使“前浪”对“后浪”的评价渐趋理性。 C . “前浪”尊重年轻一代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理性地看待“后浪”中的特殊问题,有助于二者良性互动。 D . 只要“前浪”与“后浪”加强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就能防止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材料二: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第一节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光电通信、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光电子产业链。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

材料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洁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也让人们对民生领域改革充满期待。

养老: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如何构建?

养老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许多本该早有准备的问题仿佛突如其来:我国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3200万人——这是民政部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未来五年,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将集中进入60岁,谁来为他们提供养老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有关负责人如此勾勒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

2009年6月,我国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老有所养”的新农保体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过,实践表明,网络的构建将困难重重。今年3月,北京市成立的首家老年日托所——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在开业3年后宣布停办。苹果园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为民说,日托所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自开办以来一直在赔钱,资金压力是停办的主要原因。

为了完善养老网络,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等建议,将机构养老事业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落实到区、街道两级组织每年的工作规划中,要像规划医院、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一样,今后住宅小区规划必须包括老年服务设施。另外,要尽快加大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

(节选自《“十二五”:五大民生改革期待突破》,2010年11月 《新华日报》)

材料四: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务院新闻办23日举行发布会,由工信部介绍“十三五”工业通信业发展成就。2016-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五年来,网络能力显著增强,速率翻倍提升。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也在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

(节选自《“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10月中国新闻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通过五年计划/规划能描绘出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B . 要实现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目标,需要考虑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 C . 我国高技术产业需要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并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D . 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基于我国尚未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提出了要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的计划。
  2. (2) 下列对材料三、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五年规划内容既包括国计,也关乎民生。 B . 2010年在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独生子女父母等已经面临了养老难的问题。 C . 北京市首家老年日托所的停办说明养老日托所的资金压力较大。 D . 我国十三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合也带来较好的收益。
  3. (3) 《礼记•中庸》中说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请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如何做好“预”的。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河故人   
王太生

山河是故人,从前的故人,尤其是那几应年轻时爬过的山几条趟过的河,它们还在那儿,还是那么年轻。

20岁,我去了黄山。攀天都峰,在山巅看脚下乱云飞渡:穿过雨雾,将薄衫淋透;倚在一块大石上,面朝那棵“梦笔生花”树。在夜晚的山中,我和一群人坐在石头上唱歌。多年后,再去皖南,从它旁边经过去宏村,夜晚投宿在一位黄山挑夫家里。遥望夜幕中的大山,如故人,在隐约的天际云隙里,低头不语。凝神注视,大山应是认识我。

有些地方,你若再去,景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物是人非,但山河如故。《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半生巡游,多年之后再回金陵时,从前的那些人,那些聚首,都已不见,只有风景如故。

中年看山,与少年不同。少年的山是青山,中年的山是秋山,抱膝闲看,听山中松子落。故地重游,山河成了故人,身形未变,绿苔痕又厚了一寸。

我曾固执地认为,到一个地方旅行,去一次就够了。如果觉得它有意思,可像牛一样,留在胃中反刍。再去的地方,原先的意境和印痕不见,多了荒芜和苍凉。

少年看水,与中年也不一样。少年满眼是生命的浩淼大水,以及远处船头暗夜中的那一盏渔火;中年看到的是大片光阴夹杂着从树上落下的花瓣,随水流逝。

19岁,我在扬州看运河里的船,小火轮轻吐淡烟,觉得它们恍若是从古代驶来的一支船队。后来,我随父亲搭乘一辆解放卡车,回洪泽湖北岸的老家。那是冬天,朔风灌进脖子、裤腿,人像虫子一样蜷缩在车厢里。车子从高邮缓缓地爬上运河大堤,我透过车厢挡板,看到运河里的船,以及拉纤的船夫。

见到洪泽湖时,一片大湖,对一个喜欢写作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隐喻,让人觉得湖上的双桅船是静止的。水天一色,湖又像是大地上的一双眼睛,飘过如梦帆影。

关于湖,我诗意地想象,浩浩的生命之流,奔泻于纵横山溪。一股来自唐诗宋词,一股来自江南丝竹。美丽的夜晚,点点繁星是灿烂的文化,从轻轻吹拂的天籁之音里,听湖上古老的渔歌。

那时候,我心里老想着骑一匹马上山东,因为我的老祖母、二伯住在济南城里。骑一匹马上山东的最佳路径,是沿着京杭运河一路北上,经过秦少游、汪曾祺的秦邮驿,走过韩信的胯下桥,吃罢刘邦故里的狗肉,过了徐州,我大概会迷路,这时会碰到一位豪爽的山东大汉,热心指路:一直往前通泰山、曲阜,向左往中原。济南看过老祖母,顺便去泺口上看黄河。黄河是一个人必看的河,济南城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是陪父亲去,老祖母还在;第二次再去,老祖母不在了。黄河古老而年轻。

一个人的精神原野,总得有几座山,几块开阔大湖做背景,衬托出行旅底色。

在江南,从无锡坐船渡太湖,经由湖州入运河,辗转杭州的水码头,下到西湖去泛舟。

岛上的那个湖心亭里,坐过明朝雪夜看风景的张岱。一座默不作声的古亭,也是山河故人,记得那几个在下雪天出门的人。

这些山与河,都是我生命过往中的故人。

年轻时拜访过它们,山依旧,河依旧,它们从未改变,改变的是人,人的目光和心态。

前几年,读汪曾祺的一部散文集《山河故人》,书中收录了先生怀人忆旧系列散文。文字里,认识了他儿时的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员,故乡街巷店铺和坊间奇人,还有昔日西南联大那些气质各异的师生,以及在战乱年代仍有趣地生活着的人们。

有趣地活着,生炉煮饭,烹水泡茶,袅袅升腾起人间烟火,让人觉得生活的欢愉与美好。

在天地间行走,爬过的山、涉过的水,是一个人的私人地理,那些地方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又魅力如斯,它们还在原处,等你重游。

山河如故人。

(作品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组织材料,叙写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体悟,内容丰富,繁而不乱,自由灵动。 B . 作者年轻时想像自己骑一匹马上山东,既符合年龄特点,也与前文年轻时看水的心境相呼应,饶有情致。 C . 文中画线句子用比喻和借代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人生行旅中的“山”“河”对涵养人精神品性的重要性。 D . 从黄山、洪泽湖到湖心亭,作者行旅途中的“山河故人”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改变而变化,意蕴深邃。
  2. (2) 作者说“少年看水,与中年也不一样”,那么二者有什么“不一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题目“山河故人”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退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曰:“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事故九江太中同郡卢植。先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遗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凌迟 , 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三公 , 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袁术杂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归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B .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C .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D .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 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 B . 黄巾,即黄巾军,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 C . 凌迟,本文中指一种酷刑,俗称“千刀万剐”,产生于五代,后历代沿用。 D . 三公,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
    A . 刘备家境贫寒,少有壮志。他少年失父,与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来谋生计;儿时与族中的小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表达了自己要君临天下的愿望。 B . 刘备成马倥偬,多有战功。他曾和公孙瓒一同征讨黄巾军,又曾与田楷一起抵御袁绍,后来又生擒布,截击袁术,辗转各地,多次在战斗中取胜。 C . 刘备仁德谦逊,深得人心。他能放低身份,真诚待人,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他;陶谦托付徐州,他让贤不争,在大家的劝说拥戴下才接管了徐州。 D . 刘备心思缜密,审时度势。收到献帝衣带诏时,并未轻举妄动;而在与曹操谈话时敏锐地觉察到危机后,当机立断,联合董承等人准备诛灭曹操。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②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 . “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 . 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D . 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2. (2) 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6. 默写
名著名篇默写
  1. (1)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
  2. (2) 《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3. (3)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那么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4. (4)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烦闷失意 , 走投无路的句子“,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传承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所谓“秘籍”“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B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C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D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B . 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C .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 .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秘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 . 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D .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8.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B . 此非曹孟德诗乎          固一世雄也 C . 今安在哉                侣鱼虾友麋鹿 D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相属
9.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好修姱以鞿羁兮            九死其犹未悔 B . 长太息掩涕兮                既替余蕙纕兮 C . 遣此妇                    舍郑以为东道主 D . 仲卿母所遣                慎勿妇死
10.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 . 固一世之雄也 B . 渺渺兮予怀 C . 何为其然也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